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关联标签的非遗数字资源主题发现研究
【6h】

基于关联标签的非遗数字资源主题发现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联标签研究现状

1.2.2 非遗数字资源组织与描述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社会化标签及非遗数字资源主题发现相关理论

2.1 社会化标签及标签网络概述

2.1.1 社会化标签的概念及其特征

2.1.2 标签网络的内涵

2.1.3 标签网络的形成机理

2.2 非遗数字资源主题发现有关理论

2.2.1 非遗数字资源及其主题发现理论基础

2.2.2 非遗数字资源主题发现的一般流程

2.2.3 非遗数字资源主题发现的技术支撑

2.3 社会化标签在非遗数字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3 基于关联标签的非遗数字资源主题发现方法

3.1 非遗数字资源主题发现方法

3.1.1 共词分析方法

3.1.2 聚类分析方法

3.1.3 LDA分析方法

3.1.4 方法局限

3.2 非遗领域关联标签及其标签网络的构建

3.2.1 构建关联标签

3.2.2 基于关联标签的标签网络

3.3 融合两类标签网络的非遗数字资源主题发现方法

4 基于标签网络的非遗数字资源主题发现方案设计

4.1 标签网络应用于非遗数字资源主题发现的可行性分析

4.2 方案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4.2.1 方案设计的目标

4.2.2 方案设计的原则

4.3 非遗数字资源标签网络主题发现方案

4.3.1 整体思路

4.3.2 分析方法

4.3.3 方案实施

5 基于标签网络的非遗数字资源主题发现实证研究——以图片资源为例

5.1 非遗图片资源标签网络的构建

5.1.1 非遗图片资源社会化标签的获取

5.1.2 构建两种非遗图片资源标签网络

5.2 基于非遗图片资源标签网络的中心性分析

5.2.1 关联标签网络中心性分析

5.2.2 共关联标签网络与关联标签网络中心性对比

5.3 基于非遗图片资源标签网络的群落分析

5.3.1 关联标签网络群落分析

5.3.2 共关联标签网络群落分析

5.4 研究对比与结论

5.4.1 研究发现

5.4.2 实践意义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精神财富,延续着人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人类历史进程中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当前通过数字化技术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应用已比较成熟,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仅仅是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保护和保存来解决其生存问题,更要对蕴含其中的人类精神文明进行广泛地传播和重新解读,创造新的人类文化和文明。然而,现如今对非遗数字资源的展示和利用过程中,多采用专业术语对其进行组织和分类,造成了不利于大众用户浏览和理解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关联标签抽取非遗数字资源标签主题及其特征标签的方法,以实现对非遗数字资源的大众化描述和利用。
  本文首先阐述了社会化标签及非遗数字资源主题发现相关理论,探讨了标签网络的内涵及其形成机理,介绍了非遗数字资源主题发现的相关概念和技术,并分析了社会化标签在进行非遗数字资源主题发现时存在的问题;接着梳理了现有进行主题发现的几种方法及其局限性,并提出基于关联标签与两种标签网络的非遗数字资源主题发现方法;在这些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论述了标签网络应用于非遗数字资源主题发现研究的可行性,并对研究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按照研究方案的设计,在对非遗图片资源社会化标签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又与理论研究得出的非遗数字资源主题特征进行了对比和探讨,实现了由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检验理论的论证过程。从研究结果来看,提出的基于标签网络探究非遗数字资源主题特征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切实以用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实现了大众化而非专业化的主题特征提取,为提高非遗数字资源的有效组织和利用,提升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