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村老年人口社会保障:问题与对策——以X市为例
【6h】

农村老年人口社会保障:问题与对策——以X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1.1.1 选题的缘由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1.2.1 核心概念

1.2.2 理论基础

1.3 既有研究及实践的回顾与评述

1.3.1 国外相关理论及实践

1.3.2 国内相关理论及实践

1.4 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写作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村老年人口社会保障的当前状况

2.1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2.2 农村老人群体的生存现状

2.2.1 经济保障方面

2.2.2 身体健康方面

2.2.3 精神慰藉方面

2.3 农村老年人口社会保障的内容

2.3.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3.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3.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3.4 其它养老保障制度或政策

2.4 农村老年人口社会保障的特点

2.4.1 保障对象明确化

2.4.2 制度主体多样性

2.4.3 政府占主导地位

2.5 农村老年人口社会保障的功能

2.5.1 收入托底功能

2.5.2 优化劳动力功能

2.5.3 维稳功能

2.6 农村老年人口社会保障的原则

2.6.1 坚持普适性原则

2.6.2 坚持公正性原则

2.6.3 坚持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原则

2.7 农村老年人口社会保障的作用

2.7.1 推动农业经济的良性发展

2.7.2 促进农村社会的公平正义

2.7.3 构建和谐的城乡一体化

第三章 X市农村老年人口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3.1 X市基本概况

3.2 X市人口老龄化情况

3.3 X市农村老年人口社会保障的现行情况

3.4 X市农村老年人口社会保障的问题

3.4.1 保障水平普遍较低

3.4.2 地区之间差异明显

3.4.3 发展水平落后城市

3.4.4 相关制度的落实效度低

3.4.5 制度相关的配套衔接性差

3.4.6 居民的参保积极性不高

第四章 X市农村老年人口社会保障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4.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4.3 保障资金欠缺充足性与稳定性

4.4 管理机制不够完备

4.5 缺乏相关专门的法律保障

4.6 居民对有关保障制度的理解不到位

第五章 健全和完善农村老年人口社会保障的对策

5.1 大力科学发展地方经济

5.2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5.3 制定充足稳定的保障资金链条体系

5.4 完备相应的管理机制

5.5 提供相关专门的法律保障

5.6 增强农村居民养老保障的意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不断迈进,国内生产总值稳步攀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的严峻,由此引发国家和社会对于老人群体在社会保障方面更多的关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保障发展的水平较为落后,特别是在城乡之间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的层面上,差距更为显著。农村严重落后于城市,尤其是在老年人口方面,社会保障水平严重偏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与农村老年人口的快速膨胀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在有些偏远封闭、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还尚未真正起步,从而便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进程,不利于高度文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因此,国家对农村老年人口社会保障发展状况的重视与关注就显得极为迫切和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和形势下,文章选取农村老年人口社会保障为选题的落脚点,以X市作为问题的切入点,以小见大,运用经验研究和对策研究的方法,针对具有典型特点的X市农村老年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维度进行原因剖析,并与之针对性地提出健全与完善的应对之策,即大力科学发展地方经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充足稳定的保障资金体系、完备相应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关专门的法律保障、增强农村居民养老保障的意识。
  笔者通过研究和分析,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不仅在理论意义上,能够极大丰富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社会保障问题方面的理论研究,对后者进行相关问题的专业研究与分析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理论指导与创新;而且在实践价值上,可以提高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社会保障的水平,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提升农村老人群体“颐养天年”的幸福指数,更大程度上有利于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差距,以此实现城乡老年人口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建设,进而探索出一套较为科学合理、针对性强、能可行性推广的农村老年人口社会保障制度,为本省乃至全国各地开展农村老年人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相关工作提供非常有益的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