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祀场”成“斗场”:土改中宗族祠堂的结构与功能变迁——基于广东省南海区山南村的土改口述史调查
【6h】

“祀场”成“斗场”:土改中宗族祠堂的结构与功能变迁——基于广东省南海区山南村的土改口述史调查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意识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土地改革的研究

(二)关于农村宗祠的研究

(三)关于土改对宗祠影响的研究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个案村庄介绍

(一)村庄简介

(二)村庄土改背景

第二章 祀场:土改前宗祠的结构与功能

一、人员组成:同族成员

(一)“都是我们自己房的人,没有外人”

(二)“同族的人关系都很好”

(三)“如果同姓,遇上村与村之间打架,就会帮”

二、治理结构:长老统治

(一)“族长肯定有权的”

(二)“重要的事情是族长说一起开会的”

三、功能形态:祭祀、摆酒与开会

(一)“重要节日要一起在祠堂内祭祀老祖宗”

(二)“家里人结婚要在祠堂摆酒招待”

(三)“今年要祭祖了,就要开个大会”

小结

第三章 斗场:土改中宗祠的结构与功能

一、人员组成:工作队员嵌入

(二)“工作队白天夜里开会都在那里”

二、治理结构:外力主导

(一)“叫去开会,不去不行”

(二) “族长也是要听工作干部的’’

(三)“在祠堂开秘密会议。不给坏人、地主听到”

三、功能形态:斗争会场

(一)“就在祠堂里开会斗地主”

(二)“台下哪个人吵,就把你抓上去,斗的”

(三)“把地主绑在祠堂外面的石头柱子上晒”

小结

第四章 退场:土改后宗祠落没

(二)“还有族长,也就是个辈分,其他也没什么事”

二、功能式微:公共仪式消逝

(三)“摆酒就在自家弄了,祠堂也不给摆酒”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一)从自治到他治:国家权力改变了祠堂的治理结构

(二)从祭祀到斗争:治理结构决定了祠堂的功能形态

二、宗祠的结构与功能变迁是国家对社会的整合结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是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开端,这场运动在广大乡村社会引起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本文以广东省南海区山南村为个案研究对象,以该村的土地改革经历为主要研究内容。山南村是一个典型的宗族型村庄,曾几何时,宗祠是宗族管理乡村社会的支柱;然而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宗祠不再成为宗族社会的管理中心,其地位显著下降。为什么宗祠会发生这种嬗变?本文以祠堂为嵌入点,以结构与功能分析法尝试分析土改中祠堂的表征变化,并揭示导致这种变化的机制。通过研究山南村传统时期的宗祠,发现宗祠的人员构成与治理结构围绕着族员与族长的关系而构成,而治理基础是血缘与辈分,这种结构延伸出以祭祀祖先、召开族会、摆族酒等具体功能。这一结构与功能决定了传统乡村社会的治理形态——宗族自治。在土改时期,土改工作队嵌入到宗祠中,祠堂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变化。工作队取代族长形成新的权力中心,由此建构了新的治理关系,权力与阶级取代血缘与辈分成为新的治理基础。宗祠失去原有的围绕宗族开展的传统功能,它开始成为批斗地主的会场。这种嬗变重塑了乡村社会的治理形态——权力他治。由此可见,宗祠结构与功能的嬗变实则由不同的权力主体替换引起的,而权力主体替换这一过程是通过国家政权下渗到乡村社会引起的,中介手段正是凭借土地改革运动。至此,国家权力打破了乡村社会传统的宗族共同体权力网络,将乡村社会整合进国家体系,乡村治理走上国家政权主导的轨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