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
【6h】

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表目录、图目录

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书

摘要

1绪论

2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

3产业发展与城市布局

4大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

5新的机遇和压力下大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分析

6大珠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分析

7大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战略及措施

8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从全球竞争的角度看,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城市群。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空间单元,城市群必将成为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将决定未来世界经济、政治的格局。建设一个强大的城市群,将成为赢得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后,我国超大型城市群,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等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区域与区域之间、区域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联系日益频繁和密切。虽然,城市群的内部结构与经济联系尚未达到完善的城市体系所具有的程度和水平,但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以及各产业间的联系正在逐步加强,逐步完善。 港澳和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为大珠江三角洲或大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社会经济最为发达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随着CEPA的实施、“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大珠三角地区将成为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但是与世界上前五大城市群相比,大珠三角城市群在能量和能级上都无法与之抗衡。这主要是因为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性非常高,而且这些产业大部分是后向关联度较高的产业,城市群内部相互竞争性强而互补性不够,这种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背离了社会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客观要求,损害了地区间的产业合理分工,牺牲了区际比较利益。另外,由于受旧的思想观念、旧的体制和管理方式的束缚,一些地方各自为政,画地为牢,重复建设,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大珠江三角洲面临的不是一个镇、也不是一个市的问题,而是整个城市群整合与提升的问题。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明确每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对大珠三角城市群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实现区域内的优势互补,才能进发出新的活力。为此,结合国内外关于城市群研究的理论、观点和成果,对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对于实现大珠三角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致力于研究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是对大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重点对城市群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提出大珠三角城市群产业空间协调路径,明确各城市功能定位,形成错位发展;二是建立城市群能级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弄清各个城市在城市群中扮演的角色,构建一个合理的城市群空间格局,力求为推动大珠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提供建设性和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 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研究的背景与现实意义,对国内外理论研究动态进行了概述,介绍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对本文研究区域的选取作了说明。 第二章是论文的相关概念阐述部分,首先对城市群协调发展涉及到的城市、城市体系、城市带、城市圈等相关概念进行阐释,并对城市群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即“城市群是在城市化过程中,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在一个或几个核心城市的组织和协调下,由若干个不同等级规模、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镇,借助于综合运输网络和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群体亲和力和整体关联性的城镇网络群体。”然后,还重点研究了区域协调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第三章着重分析了城市主导产业的形成发展,城市产业发展与城市布局的相互作用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城市产业发展与区域作用的过程往往在集聚过程中有扩散,扩散过程中有集聚,其主要倾向因时因地而异,并随着一定的条件变化而变化;(2)在全球一体化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单靠自发演进确定城市分布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需要从区域的产业结构特色和水平来确定区域内各个城市的主导产业,确定城市的功能,进而确定区域的城市布局。(3)城市主导产业对城市布局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形成了产业的后向关联、前向关联和产业的专业化,促进了城市布局的发展;(4)城市布局是社会经济空间结构调整的集中体现,它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城市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根据资源配置原则进行决策。投资应先投到关联效应大的产业中去,这样能产生出更多的对其它部门的“投资引致”,从而促进前向、后向关联部门的发展,而前向、后向部门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该产业自身的进一步扩张,使产业各部门都得到发展。 第四章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指标体系,通过引入PREE发展协调度模型,对大珠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估,得出结论是虽然近年来珠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己取得一定进步,但它的协调程度水平仍比较低,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解决。进而分析了导致大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存在问题的四方面原因:一是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背景是由自下而上的模式驱动,各城市在职能定位方面基本相同,导致产业同构。二是各城市内部的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发生了冲突,在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导致区域生态系统安全性差。三是基础设施的市场化经营与区域内共享协调发生矛盾,跨地界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四是各城市各自追逐地区利益,强有力的区域发展协调机构尚未构建。 第五章着重分析了大珠三角城市群发展面临的机遇和压力,以期为大珠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布局研究奠定基础。通过分析,认为在大珠三角城市群面临的众多发展机遇中,CEPA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珠港澳大桥建设对其影响最为重大而深远,重点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认为在CEPA框架下将出现大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合作的新趋向,即香港、深圳、广州将出现金融整合与分工趋势,逐渐形成大珠三角地区的金融分工合作体系;香港、深圳、广州、澳门将出现物流业的竟合格局,逐渐形成大珠三角地区物流枢纽体系;香港与珠三角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形成“高科技湾区”。珠港澳大桥建设将加速珠三角西岸发展,提升香港在大珠三角的地位,增强大珠三角区域竞争力,使大珠三角在整个区域经济竞争中发展成为辐射力更强大的城市群和经济圈。 第六章从各城市主导产业、产业结构、城市间产业的差异性三方面对大珠三角产业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大珠三角重工业化程度比较低,主导产业较为雷同,优势不明显,但东西部城市群各城市产业互补性强,需要根据大珠三角的功能定位和各城市现有产业特征进行整合。进而提出了大珠三角产业整合的路径,即加快推进产业转移,打造战略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以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培育和发展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提升城市群经济竞争力;注重教育和培训,尽快提升制造业人力资本价值;最后,着重分析了大珠三角东岸产业带和西岸产业集群产业协调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大珠三角各城市职能定位。 第七章根据前文对大珠三角城市群的分析,得出城市群区域经济整合是大珠三角城市群应该选择的发展路径。应促使珠三角各城市群以“大珠三角”为视野,审视自己的角色,着力构建双核心、双轴线、内外圈层协调发展的网状区域发展的城市群结构,并提出了“双核心优势互补,双轴线主次分明,内外圈层协调联动”的总体发展思路。构建了大珠三角城市群能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SPSS软件对大珠三角各城市的能级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了大珠三角城市群的层级分布结构。通过深入分析,提出了大珠三角城市群整合的战略措施:(1)打破区域界线,统一布局重大基础设施;(2)树立区域一城市整体发展观;(3)发挥市场主导力量;(4)建立区域协调机构,形成区域利益协调机制;(5)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6)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八章简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结论及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