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鸭源肠球菌的致病性和致病机制的研究
【6h】

鸭源肠球菌的致病性和致病机制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词表

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书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研究报告试验一对供试菌株的系统鉴定

第二部分研究报告试验二致病性试验

第二部分研究报告试验三各菌株细胞壁蛋白的比较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以临床分离的4株鸭源肠球菌(郑1株、郑2株、郑3株、北京株)和1株粪肠球菌(参考株)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部分生物学特性将各菌株鉴定到种;人工感染雏鸭及小白鼠,比较各菌株的致病力强弱,探讨肠球菌的致病特点和致病机制;提取各菌株的细胞壁蛋白,制备抗原、抗体,并采用SDS-PAGE和Western-blot技术比较各菌株细胞壁蛋白的异同。借以对分离菌株进行更细致的表型分析,探讨肠球菌的胞壁蛋白的差异性与其致病力强弱之间是否存在着关联,从而为该病的致病机制和免疫机制的更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对4株鸭源肠球菌临床分离株和1株粪肠球菌参考菌株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对药物的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将这4株临床分离菌株准确鉴定到种,为以后的致病性试验和不同菌株细胞壁蛋白的比较分析奠定基础。结果5个被检菌株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球形、革兰氏阳性染色和链状排列方式,以及能在10℃、45℃和6.5%NaCl肉汤等条件下生长的特性均符合肠球菌属的特征,各菌株生化反应特性与粪肠球菌特性基本一致,因此将这5个菌株均鉴定为粪肠球菌。药敏试验结果发现它们均对青霉素、万古霉素和庆大霉素敏感而对四环素耐药。 2.复制雏鸭感染肠球菌病理模型,观察各组鸭感染后的主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计算各组感染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细菌分离率;同时测定各菌株对小白鼠的半数致死量,观察感染小鼠的主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旨在比较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强弱,找出高致病力菌株,揭示肠球菌的致病特点和致病机制。结果显示5个菌株对雏鸭和小白鼠均有致病性,且以北京株致病力最强,其感染雏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细菌分离率均明显高于另外4株;北京组感染鸭早于其它组出现临床症状且症状最明显,病理变化也较其它组严重;北京株对小白鼠的LD<,50>明显低于其它4株,对感染小鼠的病理损伤也较其它组严重。感染鸭主要剖检变化为心包积液,心外膜和气囊表面附着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肝脏肿大、淤血、出血和坏死,以及脾脏肿大等;镜下主要发现病鸭心肌出血,肝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脾脏淋巴细胞减少等等。 3.将各菌株的18h THB培养物离心,沉淀用溶菌酶处理后经超声波粉碎菌体细胞,再将裂解物离心,取沉淀得细胞壁制备物。该细胞壁制备物再经70%饱和硫酸铵纯化即得细胞壁蛋白。采用SDS-PAGE技术分离各菌株的细胞壁蛋白,比较各菌株蛋白图谱的异同。采用半干转印系统将SDS-PAGE分离的各抗原蛋白带转印到FVDF膜上,与常规方法免疫家兔制备的抗北京株胞壁蛋白的抗血清进行Western-blot分析,检测各抗原蛋白的免疫学活性。结果各菌株的细胞壁蛋白经SDS-PAGE在分子量33kD~132kD之间均显示十多条蛋白带;而用抗北京株胞壁蛋白血清作Western-blot来检测各菌株的胞壁蛋白,则只能识别出北京株的抗原蛋白带而识别不出其它4个菌株的蛋白带,且北京株所检测到的蛋白中以67kD的蛋白带显色最清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