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模糊聚类分析判别杂交稻秧苗素质的研究
【6h】

模糊聚类分析判别杂交稻秧苗素质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书

摘要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农业科技人员在指导水稻生产时,需要根据水稻秧苗的表现类型来判断其素质。由于目前缺乏秧苗形态性状的量化标准,经常利用目测的方法对秧苗素质进行判断。这种判断,由于受评判者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生产经验、评判环境及参评对象等因素的影响,有很大的主观臆断性和盲目性,缺乏科学的评判依据,很难对秧苗素质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影响着秧苗管理水平。 本研究以杂交稻组合D优86为试验材料,采用两段育秧,在16块土壤肥力不同的田块,进行同期播种和寄插。每块秧田随机取样10株,挂牌编号,分别考察记载秧苗的叶龄、绿叶数、分蘖数、根数、短白根(≤3cm)数、最大叶长宽度、苗高、叶挺长、茎基宽等形态性状,并邀请5位水稻栽培专家用目测判断的方法,判断考察秧苗所属的表现类型:旺苗、壮苗、一般苗和弱苗。同时采用水培方法,测定秧苗的发根势和发根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依据给定的截距λ值(λ∈[0,1]),可对水稻秧苗进行聚类,绘制模糊聚类图。结合水稻栽培实践经验,当λ值取0.555时,可将秧苗分成4类,分别对应于目测判断的4种表现类型,并初步提出了每类秧苗的形态性状量化标准。 I类包括10块秧田,目测类型为“壮苗”。该类型苗主要特点表现为叶龄中等,绿叶数和短白根较多,分蘖较多,苗较高,叶挺较长,最大叶片长宽中等,茎基较宽,发根势和发根力较强。此类苗符合水稻栽培要求,生产上应大力提倡培育该类苗。 II类包括4块秧田,目测类型为“一般苗”。该类型苗表现为叶龄中等,绿叶数和短白根相对较少,分蘖数中等,苗高和叶挺长中等,最大叶片长宽中等,茎基相对较窄,发根势和发根力中等偏上。此类苗生产上可加强田间管理肥水,促使形成壮苗。 III类包括1块秧田,目测类型为“旺苗”。该类型苗表现为叶龄较大,绿叶数和短白根较多,分蘖多,苗较高,叶挺较长,最大叶片较长较宽,茎基较宽,发根势和发根力强劲。生产上应控制该类苗生长。因为植株体较大,移载本田后,植伤率高,植株体蒸腾量大,易形成生理脱水,导致秧苗活棵迟、返青慢,影响本田有效分蘖。 Ⅳ类包括1块秧田,目测类型为“弱苗”。该类型苗表现为叶龄较小,绿叶数较少,短白根很少,分蘖差、基本为单根独苗,苗较矮,叶挺较短,最大叶片短窄,茎基部较窄,发根势和发根力较弱,综合表现为“瘦弱”。此类苗生产上应加大田间管理力度,尤其是加强肥水管理,促使其向壮苗转化。 2、比较模糊聚类分析与目测判断,发现利用这两种方法判断秧苗素质,结果有一定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表现很普遍。目测判断易将模糊聚类秧苗类型“高判”或“低判”一个档次。这种差异主要是源自目测判断者的差异性。 3、模糊聚类是建立在一系列的数理统计和分析的基础上,对秧苗形态性状进行量化分析,判断结果较为准确可靠,克服了单一利用目测判断水稻秧苗素质的不足;同时,模糊聚类分析可能为建立判断秧苗素质的数学模型,进而利用计算机快速准确判断水稻秧苗素质,提高秧苗整体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