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时期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
【6h】

新时期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书

第一章导言

第二章贫困及反贫困的概念

第三章贫困及反贫困的相关理论

第四章世界反贫困行动与中国农村反贫困历程

第五章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特征与反贫困政策的转变

第六章新时期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制约因素分析

第七章经济增长与投资扶贫的减贫效应分析

第八章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元农村反贫困模式

第九章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作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贫困同人口和污染一起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难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大量的农村人口使得中国长期饱受农村贫困问题的困扰。改革开放之后,为了缓解十分严重的农村贫困,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中国的农村反贫困工作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03年的2900万左右,贫困发生率也由30%降低到3%左右,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然而,中国农村的贫困标准还很低,脆弱的生态环境、薄弱的基础设施以及并不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各项制度制约着中国农村反贫困的进程,中国农村反贫困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新特征,分析农村反贫困的各种制约因素,探讨如何进一步减少或消除农村贫困不仅关系到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还将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整体战略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从中国农村贫困的现状出发,首先对贫困及反贫困的含义进行了界定,介绍了各种贫困测算指标及适用范围,并深入探讨了反贫困的相关理论。其次,借鉴世界各国的反贫困经验,并回顾了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历程。接下来,本文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四个方面,即: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的特征分析及反贫困政策的转变、制约中国农村反贫困的相关因素、经济增长和投资扶贫的减贫效应以及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元农村反贫困模式。 在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的特征分析及反贫困政策的转变上,本文认为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的日益分散化、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但相对贫困问题突出、脱贫人口返贫现象严重、贫困农村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及生态贫困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农村贫困的主要特征。相应的,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也逐渐实现由救济式向开发式、由扶持贫困地区向扶持贫困人口以及由政府主导向社会参与的转变。 在制约中国农村反贫困的相关因素分析方面,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投入要素以及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制度结构在内的环境条件要素都是制约中国农村反贫困的重要因素。 在减贫效应的研究方面,本文重点考察了经济增长和投资扶贫的减贫效应,并得出结论认为经济增长和扶贫投资是有效缓解农村贫困的重要手段,缓解贫困不仅要依靠经济增长率,更要注意提高经济增长对减贫的弹性,同时强调农业和第三产业对农村反贫困的重要作用,以及加大扶贫投资对于农村反贫困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农村反贫困模式的研究方面,由于不同地区在贫困形成原因和反贫困制约因素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反贫困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文分析、总结并提出了山区综合开发扶贫模式、项目拉动扶贫模式、产业带动扶贫模式、以工代赈扶贫模式、小额信贷扶贫模式、移民搬迁扶贫模式和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等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元农村反贫困模式。 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对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