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入侵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Buren)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的研究
【6h】

入侵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Buren)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华中农业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书

前言

第一章红火蚁的发生与危害研究

第二章红火蚁形态学研究

第三章红火蚁生物学特性研究

第四章红火蚁防治方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本论文通过室外调查、室内饲养和室内实验等方法,自2004年12月至2005年12月,对发生于深圳的入侵红火蚁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 入侵红火蚁在我国华南地区全年均可发生于各种环境中,尤其以3年内栽植的向阳成熟草坪较多;入侵红火蚁好攻击,人受攻击后患部出现脓疱,过敏反应可持续20d,并伴有4-5次发痒,整个过程可分为发生红肿、产生脓疱和结痂痊愈等3个阶段。 入侵红火蚁卵为椭圆形,体小;幼虫无足,状似小蛴螬,不具备活动能力;蛹为裸蛹,体长形;成虫个体差异较大,长度从0.20cm-0.90cm,其大小并没有绝对界线,为方便鉴定和识别可分为工(兵)蚁、繁殖蚁和雄蚁3个品级。 入侵红火蚁蚁巢内部结构复杂,类似蜂窝状,根据蚁丘形状可将蚁巢分为3种类型,即规则的圆丘形、松散的沙滩形和圆锥形;蚁巢地下部分蚁道复杂多变,根据蚁道的疏密程度和水平与垂直方向蚁道的比例可将其划分成3个部分,即草根层、中间层和底层;不同土壤类型中蚁巢之间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除荒地外,相同地块类型蚁巢之间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差异。入侵红火蚁种群结构复杂,蚁群中各类型个体在蚁巢中的分布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验所选条件下蚁群中幼虫集中分布在蚁丘底部和蚁巢近地部分、蛹集中分布在蚁丘部分和蚁巢底部、无翅成虫和有翅成虫在蚁巢内部分布无明显规律,且变化幅度较小,蚁群活动的最适土壤含水量范围在3.94%-11.72%之间。分析观察结果发现,觅食工蚁在24h内的活动情况可分成3个时间段,既8:00-14:00、17:00-19:00和20:00-7:00。通过取食选择性实验发现,入侵红火蚁对含油脂和糖类含量较高的食物有明显喜好,对淀粉含量较高的食物取食量较少。入侵红火蚁个体发育分为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4个阶段,卵历期平均为9.6d;幼虫历期平均为10.6d;无翅蚁蛹历期平均11.4d,有翅♀蛹的历期平均为13.6d,有翅?蛹历期平均为12.5d;成虫寿命从30d-180d不等,蚁后寿命最长,最长可达7y之久。通过对入侵红火蚁年生活史的研究发现,红火蚁各虫态全年均可发生,春末夏初婚飞高峰期,每年5月-10月,蚁群个体数量众多,冬季蚁群个体数量明显较少,且蚁群活动缓慢。 通过药膜法室内药效实验发现,供试的3种触杀药剂: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增效水胺硫磷乳油和毒死蜱乳油对入侵红火蚁的防治效果明显,其中以4.5%高效氯氰菊酯防治效果最佳。通过胃毒药剂室内药效实验发现,试虫对慢性B、慢性C和地安灭蚁净等3种毒饵的取食量存在明显差异,地安灭蚁净的取食效果最为显著。对地安灭蚁净进行药效实验得出其防治效果高达93.85%。

著录项

  • 作者

    刘栋;

  •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
  • 学科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国安,江世宏;
  • 年度 200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蚁科;
  • 关键词

    入侵红火蚁; 形态学; 生物学特性; 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