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养殖中华鲟性腺发育及血液相关生理指标变化的观察
【6h】

养殖中华鲟性腺发育及血液相关生理指标变化的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鲟鱼繁殖生物学研究

1.1.1鲟鱼简介

1.1.2鲟鱼性腺发育及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1.2中华鲟繁殖生物学及相关生理学研究

1.2.1中华鲟生物学特征

1.2.2性腺发育及生理学研究

1.3鱼类性类固醇激素的研究

1.3.1鱼类性类固醇激素的研究概况

1.3.2鲟鱼性类固醇激素的研究

1.3.3性类固醇激素的作用

1.4动物卵黄蛋白原的研究进展

1.4.1卵黄蛋白原的特性

1.4.2卵黄的发生类型

1.4.3鱼类卵黄蛋白原的研究

1.4.4鲟鱼的卵黄蛋白原研究

1.4.5卵黄蛋白原的重要意义

1.5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养殖中华鲟性腺的组织学

2.1前言

2.2材料与方法

2.2.1材料来源

2.2.2组织切片方法

2.2.3图像处理

2.3结果

2.3.1养殖中华鲟生长

2.3.2养殖中华鲟性腺发育

2.4讨论

图版

第三章 中华鲟血清性类固醇激素含量

3.1前言

3.2材料与方法

3.2.1各年龄中华鲟来源

3.2.2性类固醇激素的测定

3.2.3数据处理

3.3结果

3.3.1不同年龄血清性类固醇激素含量

3.3.2不同性别血清性类固醇激素含量

3.3.3野生雌鲟繁殖前后血清和卵巢液性类固醇激素的含量

3.3.4不同发育时期血清性类固醇激素含量

3.4讨论

3.4.1不同年龄和发育时期的E2、T水平变化规律

3.4.2不同性别间的E2、T水平变化规律

3.4.3野生雌鲟繁殖前后E2、T水平变化规律

第四章 中华鲟血清卵黄蛋白原含量

4.1前言

4.2材料与方法

4.2.1各年龄中华鲟来源

4.2.2卵黄蛋白原的测定

4.2.3数据处理

4.3结果

4.3.1不同年龄养殖中华鲟含量

4.3.2野生雌性中华鲟繁殖前后血清和卵巢液卵黄蛋白原的含量

4.3.3不同发育时期卵黄蛋白原的含量

4.4讨论

第五章 温度对中华鲟早期性腺发育组织学和生理学的影响

5.1前言

5.2材料与方法

5.2.1材料来源

5.2.2实验方案及方法

5.2.3类固醇激素及卵黄蛋白原测定方法

5.2.4数据处理

5.3结果

5.3.1中华鲟生长与水温的关系

5.3.2温度对中华鲟性腺发育的影响

5.3.3不同温度下中华鲟幼鱼血清性类固醇激素含量

5.3.4不同温度下中华鲟幼鱼血清卵黄蛋白原含量

5.4讨论

5.4.1温度对中华鲟幼鱼的生长发育及性比的影响

5.4.2温度对中华鲟幼鱼血清E2、T、VTG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是具有典型江海洄游习性的鲟鱼之一,在海水中生长成熟,在淡水中繁殖。近年来由于水污染、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等因素的影响,野生鲟鱼资源量急剧下降。为了保护中华鲟资源,国家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工作。目前野生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已经取得成功,人工增殖放流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未曾突破,其性腺发育的规律尚不清楚。本学位论文主要对养殖中华鲟性腺的组织学进行研究,并与野生鱼做对比;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测定各年龄中华鲟血清中性类固醇激素(雌二醇,E2;睾酮,T)的水平;采用测定碱不稳定性蛋白结合磷法测定其卵黄蛋白原(VTG)的水平;并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养殖1龄鱼的生物学与生理学特征,主要得出以下结果:
   1.养殖中华鲟的最大个体为1997年人工繁殖的子一代,到目前为止已达11+年龄(全长177~225cm、体重45.5~84kg)。高龄雌鱼的卵母细胞最大直径已达到500μm,大部分介于100~400μm,这些细胞外围出现一层滤泡膜,个别有两层。精巢组织的切片结果显示,目前大部分仍处于Ⅱ期,个别到Ⅲ期,一尾发育到Ⅳ期早期,Ⅳ期精巢有明显的血管分布,精细小管中出现各级精母细胞。
   2.养殖中华鲟和野生中华鲟血清中雌二醇、睾酮的测定结果显示:E2在低龄时变化幅度较大,1-8龄波动范围在2.90ng/ml~16.5ng/ml,总体趋势为先降低,后升到较高值再降低,高龄时相对较低。低龄雌性含量高于雄性,成熟个体雄性高于雌性,但没有显著差异。野生繁殖雌鱼产后E2较产前降低,但无显著差异。此外,产后亲鱼卵巢液中E2含量很少,显著低于血清中水平。
   中华鲟血清中T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1-3龄为降低,3龄处最低为0.04±0.02ng/ml,3龄后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在10龄处含量相对较高为1.32±0.81 ng/ml,其它养殖年龄组均<1.0 ng/ml。野生中华鲟血清中T含量明显升高,成熟鱼为10.96±22.60ng/mg。推断在Ⅲ期后快速增加,而Ⅱ期及之前则没有显著变化。养殖各龄组均与野生中华鲟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对同一年龄的雌雄T含量作比较,大部分为雄性高于雌性,但在成熟野生中华鲟中发现,雌性T水平高于雄鱼。野生雌鱼产后T显著降低,也低于产后亲鱼卵巢液中T含量,但无显著差异。
   3.对养殖中华鲟和野生中华鲟血清中卵黄蛋白原的测定,结果显示:除0.5龄外,VTG含量在低龄时较低,5龄后有增加趋势,7-11龄有波动,含量均较高,野生成熟鲟鱼VTG含量最高,含磷量为52.0±4.5 mg/L。中华鲟雌性个体在性腺发育Ⅱ~Ⅴ期含量增加,Ⅵ期有所降低。而雄性个体在Ⅱ~Ⅳ期虽有增加,增加幅度很小。野生雌性中华鲟在其产前24h、产前12h和产后48h时,测定含磷量呈产后下降趋势,即卵母细胞成熟后VFG降低,与E2、T变化一致。本实验表明淡水养殖的中华鲟有可能达到性成熟。
   4.对不同温度下养殖中华鲟的生长发育研究发现,仔稚鱼及幼鱼的最大生长率所对应的温度各不相同,最大特定生长率(SGR)时的水温分别为:仔鱼阶段为19.24℃、稚鱼阶段为21.17℃、幼鱼阶段为30.51℃。各温度下中华鲟在1龄时平均全长的大小关系为25℃(72.4cm)>22℃(71.8cm)>19℃(68.6cm),平均体重为25℃(1.88kg)>22℃(1.83kg)>19℃(1.55kg),显示在幼鱼期随着温度升高生长速度越快。
   对于性腺的结果研究显示:各温度下1龄时均处于性腺发育Ⅰ期,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处于细胞分裂时期,在高温下的幼鲟性腺发育较快。性别鉴定结果显示,长江葛洲坝下自然繁殖幼鱼的雌雄性比为1;而在试验条件下,三个温度下雌性均多于雄性,19℃下雌雄性比约为2.17,22℃为1.3l,25℃为1.18,表明温度对中华鲟的性别有一定的影响,使雌性个体数增加,且温度越高性比结果越接近野生自然繁殖组。
   对血清E2和T的测定结果显示:随着温度升高,血清中E2水平降低,E2含量为19℃>22℃>25℃,但TTEST检验无显著差异。对于T含量,随着温度升高,血清中T水平升高,为19℃<22℃<25℃,TTEST检验结果显示19℃与22℃、25℃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2℃与25℃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对于VTG水平,结果为19℃>25℃>22℃,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与T同。推测温度对生理指标T、VTG的影响较大。此外,发现对于同一温度下不同性别各因子含量影响较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