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向日葵螟生物学特性、发生为害规律及监控技术研究
【6h】

向日葵螟生物学特性、发生为害规律及监控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 前言

1.1 向日葵螟的经济重要性

1.2 主要生物学特性

1.2.1 识别特征

1.2.2 寄主范围

1.2.3 天敌种类

1.2.4 交配和产卵行为

1.2.5 寄主植物花粉对向日葵螟产卵的影响

1.2.6 性信息素

1.3 田间种群动态规律及生活史

1.4 越冬行为规律

1.5 监测与防治技术

1.5.1 监测技术

1.5.2 生物防治

1.5.3 农业防治

1.5.4 化学防治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生物学特性

2.1.1 幼虫的头宽、体宽、体长、体重

2.1.2 各虫态发育历期

2.1.3 人工饲料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2.1.4 成虫产卵对寄主发育状态的选择性

2.2 田间种群动态规律及生活史

2.2.1 调查地点

2.2.2 寄主范围

2.2.3 幼虫发生时期

2.2.4 成虫种群动态

2.2.5 生活史表

2.3 越冬行为规律

2.3.1 越冬虫态与场所

2.3.2 入土习性

2.3.3 入土深度对羽化率的影响

2.3.4 自然死亡率

2.3.5 过冷却点和结冰点

2.3.6 体重和含水量

2.4 监测与防治技术

2.4.1 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2.4.2 性信息素、频振灯和黑光灯在成虫动态监测中的作用

2.4.3 播期调整对向日葵受害的影响及其应用

2.4.4 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

2.5 资料的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物学特性

3.1.1 幼虫的头宽、体宽、体长、体重

3.1.2 各虫态发育历期

3.1.3 人工饲料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3.1.4 成虫产卵对寄主发育状态的选择性

3.2 田间种群动态规律及生活史

3.2.1 寄主范围

3.2.2 幼虫发生时期

3.2.3 成虫种群动态

3.2.4 生活史

3.3 越冬行为规律

3.3.1 越冬虫态与场所

3.3.2 入土习性

3.3.3 入土深度对羽化率的影响

3.3.4 自然死亡率

3.3.5 过冷却点和结冰点

3.3.6 体重和含水量

3.4 监测与防治技术

3.4.1 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3.4.2 性信息素、频振灯和黑光灯在成虫动态监测中的作用

3.4.3 播期调整对向日葵受害的影响及其应用

3.4.4 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

4 讨论

4.1 生物学特性

4.1.1 幼虫的头宽、体宽、体长、体重

4.1.2 各虫态发育历期

4.1.3 人工饲料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4.1.4 成虫产卵对寄主发育状态的选择性

4.2 田间种群动态规律及生活史

4.2.1 寄主范围

4.2.2 种群动态规律

4.2.3 生活史

4.3 越冬行为规律

4.3.1 越冬虫态与场所

4.3.2 入土习性

4.3.3 入土深度对羽化率的影响

4.3.4 自然死亡率

4.3.5 过冷却点和结冰点

4.3.6 体重和含水量

4.4 监测与防治技术

4.4.1 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4.4.2 性信息素、频振灯和黑光灯在成虫动态监测中的作用

4.4.3 播期调整对向日葵受害的影响及其应用

4.4.4 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

4.5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向日葵螟成灾原因分析及防治经验总结

4.5.1 向日葵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发生为害情况

4.5.2 成灾原因分析

4.5.3 防治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向日葵螟HomoeosomanebulellumDenisetSchiffermuller(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向日葵生产的主要害虫。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和新疆等向日葵主产区均有发生为害并造成过重大的产量损失。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影响严重,对正在发展的向日葵产业威胁巨大。为了更好地阐明向日葵螟在我国的发生为害规律,为制定和改善其测报与监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我国向日葵螟为害较为严重的向日葵主产区,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N41.09°,E107.22°)对向日葵螟的寄主范围、各虫态室内发育历期及田间的发生为害时期、越冬习性与规律、生活史特征,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和防治指标等进行了研究,所获的主要结果有:
   研究明确了向日葵螟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对向日葵螟幼虫的头宽、体宽、体长和体重的测定结果表明:幼虫有4个龄期,1-4龄幼虫的头宽分别为0.295±0.007、0.464±0.006、0.792±0.004、1.216±0.007mm。各龄幼虫的体宽值和体长值均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大,并存在明显的交错。各龄幼虫的体重值分别为0.160±0.024、1.467±0.128、7.095±0.371、20.535±1.083mg,幼虫的暴食期为4龄。在24℃,RH70%和L16:D8条件下测定向日葵螟的各虫态发育历期为:卵,4.24±0.04d;1-4龄幼虫,3.72±0.09、2.94±0.09、2.94±0.11、3.67±0.10d;预蛹期,2.76±0.10d;蛹期,11.05±0.12d;产卵前期9.25±1.68d;雌、雄蛾寿命,20.82±2.01d和22.75±2.40d。研究明确了人工饲料对向日葵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了葵花仁粉的人工饲料所饲养的向日葵螟的生命参数中除幼虫历期外,其他生命参数较Poitout(1970)的配方更为接近葵花籽饲养的效果。但如何去除成熟葵花籽中过多的油份,改善人工饲料的物理性状,使向日葵螟幼虫喜好取食,缩短幼虫发育历期以便于室内规模饲养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田间调查研究了成虫产卵对寄主发育状态的选择性,发现向日葵螟成虫喜择刚开花的向日葵产卵,产卵量随向日葵开花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开花后第1d的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65.30%,前2d的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81.78%。因此,在田间防治时,要结合向日葵开花情况和向日葵螟成虫动态的监测,预报向日葵螟成虫的羽化盛期和产卵高峰,采取喷烟、性诱剂等方法及时杀灭成虫,以免其在向日葵上产卵,将向日葵螟消灭在为害以前。
   研究明确了向日葵螟的寄主范围、田间种群动态规律和生活史特征。通过2008-2009年的田间调查发现:向日葵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的寄主有菊科的向日葵(HelianthusannuusL.)、同蒿(ChrysanthemumcoronariumMill.)、刺儿菜(Cephalanoplossegetum(Beg.)Kitam)和苣荬菜(SonchusbrachyotusDC),其中苣荬菜作为向日葵螟的寄主在我国是首次报道。在该地区向日葵螟一年发生2代,其中越冬幼虫4月下旬开始化蛹,越冬代成虫始见期为5月16日,但此时羽化的成虫由于缺乏开花寄主而无法产卵危害,6月中下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始盛期,7月上旬为羽化盛期。第1代幼虫在6月末为害茼蒿、7月下旬开始为害开花的向日葵,为害时间自6月下旬至8月下旬,此时气温高,幼虫发育快。第1代幼虫于7月下旬开始羽化产卵形成第2代,其中有9.2%的老熟幼虫直接滞育越冬。8月上旬为第1代向日葵螟成虫羽化始盛期,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羽化盛期,向日葵螟成虫终见期为10月5日,从始见期到终见期共计144d。第2代幼虫自8月中旬起为害晚开花的向日葵,9月中旬老熟后陆续入土越冬,至10月上旬收获时仍有30.0%的幼虫未老熟而随收获的葵花盘转至筛选出的杂质中越冬。这些结果的获得为向日葵螟的预测预报和田间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明确了向日葵螟的主要越冬行为规律。向日葵螟以老熟幼虫越冬,主要越冬场所有两处:田间土中和筛选出的杂质中。越冬幼虫多集中在土中0-4cm处做茧越冬,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做茧的越冬幼虫越来越少。越冬幼虫入土对土壤湿度有一定的要求,以含水量10%的土壤最为幼虫喜好,且喜好在块状土之间的缝隙内吐丝做茧。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在越冬期间逐渐升高,但变化幅度不大,越冬期间的结冰点变化较不规律,但总体呈逐渐降低趋势。越冬期间,幼虫体重不断减轻,体内自由水含量的变化趋势呈先减后增,结合水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
   研究确立了向日葵螟的监测与防治技术。利用6种聚集指标对向日葵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呈现聚集分布。样本平均数(m)与方差(S2)的对数值的关系式为:lgS2=lg0.2130+0.56391gm,显示向日葵螟幼虫的空间分布随密度的升高而趋向均匀分布。Iwao的m*-m回归方程为:m*=8.1177+0.1447m,显示该虫在田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个体群的空间分布型为均匀分布。对聚集原因进行分析,得出λ小于2,表明向日葵螟幼虫的聚集是由于环境作用所引起的。用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计算出向日葵螟幼虫的理论抽样数模型为:D=0.1时,n=911.77/m-85.53,D=0.2时,n=227.94/m-21.38。采用m*-m关系的序贯抽样模型制定出食葵田间的序贯抽样模型为:T1(n),To(n)=7.40n±4.54(?),油葵田间的序贯抽样模型为:T1(n),To(n)=10.05n±2.29(?)。在田间比较了性信息素、频振灯和黑光灯在成虫动态监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性信息素的效果明显好于频振灯和黑光灯,建议生产中采用性信息素来监测向日葵螟成虫动态。通过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种植不同播期的向日葵表明:食葵和油葵上的向日葵螟为害率及向日葵螟密度变化趋势均为早播的重,晚播的轻,均以5月26日种植的最低。建议巴彦淖尔地区的杂交向日葵集中在5月26日至6月5日期间播种。根据向日葵螟对食葵和油葵的不同为害损失,分别拟合了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率的线性回归方程:yi=0.0072x1-0.0133和y2=0.0109x2-0.0395。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得出食葵和油葵的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分别为4%和7%。计算出食葵的防治指标为7.40头/盘,油葵的防治指标为10.05头/盘。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向日葵品种更新速度愈来愈快,产量逐年上升,而葵花籽价格波动较大,因此,所制定的向日葵螟防治指标在应用时要灵活掌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