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鲶爱德华氏菌的EseG和Orf2930蛋白致病性研究
【6h】

鲶爱德华氏菌的EseG和Orf2930蛋白致病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综述:鲶爱德华氏菌与III型分泌系统

1鲶爱德华氏菌与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的III型分泌系统

第二章 基因突变株与互补株的构建

1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讨论

第三章ΔeseG、Δorf2930对CCO细胞的黏附和侵袭

1 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四章 eseG、orf2930缺失对细菌毒力的影响

1 前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讨论

第五章Western boltting 检测EseG和Orf2930的分泌

1 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鲶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属于肠杆菌科,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兼性胞内寄生,引起斑点叉尾鮰肠型败血病(enteric septicemia of catfish,ESC)和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一点红”或“头穿孔”(hole in the head)。
  本研究鲶爱德华氏菌III型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T3SS)编码的EseG和Orf2930在分泌及其致病性方面的研究。鲶爱德华氏菌的EseG蛋白与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的EseG蛋白有70%的同源性,其已被证实是迟缓爱德华氏菌III型分泌系统的效应分子。有研究推测Orf2930是III型分泌系统的效应分子。因此推测这2个蛋白可能与鲶爱德华氏菌的致病性相关。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原理分别将eseG和orf2930完全缺失,并检测了突变株在黄颡鱼的体内竞争感染系数(Competitive Index, CI)和斑马鱼浸泡感染死亡率。ΔeseG和Δorf2930的CI都极显著小于1,说明其毒力都显著小于鲶爱德华氏菌野生型HSN-1(P<0.01)。用HSN-1、ΔeseG和Δorf2930分别浸泡感染斑马鱼,1周后,死亡率分别为0,66.67%,83.33%。突变株感染斑点叉尾鮰卵巢细胞(CCO),发现ΔeseG、Δorf2930与野生型相比其对CCO的粘附力提高,而侵袭力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于鲶爱德华氏菌与迟缓爱德华氏菌在T3SS的分子组成和基因排列方面都比较相似,本研究利用迟缓爱德华氏菌的T3SS检测这3种蛋白是否由该系统所分泌。研究发现EseG和Orf2930可被分泌,并且它们的分泌依赖转运相关的T3SS。综上所述,本研究过构建鲶爱德华氏菌的eseG突变株和orf2930突变株发现eseG和orf2930皆为毒力基因,与细菌的粘附、侵袭及鱼类个体内的繁殖密切相关EseG和Orf2930都可以被分泌到细胞外,有利于细菌在细胞内的繁殖。此外,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T3SS蛋白功能的方法将有利于对鲶爱德华氏菌T3SS编码的其它蛋白的致病性的进一步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