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警察执法行为研究——以塘镇派出所执法活动为例
【6h】

警察执法行为研究——以塘镇派出所执法活动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导论

一、问题缘起与中心主题

二、研究综述与研究方法

三、田野工作与研究对象

第一章 公安派出所执法工作格局变迁与执法模式

第一节 公安派出所执法工作格局变迁

第二节 执法模式与执法行为

第二章 被动型执法活动中的执法行为及其分析

第一节 被动型执法活动的两种类型

第二节 被动型执法活动背后的乡土空间

第三节 乡土纠纷的发展图景与被动型执法活动的表现形态

第四节 社会转型与执法困境

小结

第三章 主动型执法活动中的执法行为及其分析

第一节 主动型执法活动及其特征

第二节 专项行动:主动型执法活动的推动机制

第三节 选择性执法与暴力执法:主动型执法活动中的执法实践

第四节 目标冲突与差异性监督:主动型执法活动中执法行为的生成机制

小结

第四章 执法规范化建设困境及其解释

第一节 执法规范化建设困境及其现有解释

第二节 执法规范化建设困境的形成

第三节 目标替代的组织基础和关系网络

小结 嵌入式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困境的反思

结 语 空间与策略:对警察执法行为的一种解释

参考文献

附 录1

附 录2

附录3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以塘镇派出所为田野,以公安派出所执法行为为研究对象,以探究“民警如何思考”为研究目标,描述和分析乡村社会中执法行为,乃至执法不规范行为的生成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基层开展数次“严打”运动,应对不断恶化的社会治安秩序。在“严打”运动中,公安派出所开始承担大量的治安、刑侦工作。1997年之后,面对“严打”效果的不断降低,公安部反思前十年公安工作,将“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作为派出所执法工作的主要目标,并在2000年之后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基础工作开始成为公安派出所的中心工作之一,公安派出所从而形成了以刑侦工作、治安工作、基础工作为内容的执法工作格局。
  纠纷调解、以及处理由纠纷所导致的伤害、毁损财物行为是治安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此类执法活动发生在这样一种乡土空间之下:在这个空间中,民警处于力量弱势,因而其在执法活动中,其需要谨小慎微、谨言慎行,避免同当事人发生冲突;同时,在这个空间中,民警同执法对象处于一种紧密的关系当中,民警尽量采取各种非正式手段实现执法意图,即使在不得已执法时,也需要注意执法方法。在乡土空间中,民间纠纷呈现出这样一种发展图景:纠纷大多由利益纠葛导致,纠纷是村庄暴力的温床。承担治安管理职能的民警需要采取各种调解策略,降低村庄暴力的发生几率。与这一纠纷发展图景相适应的执法活动承担了治理村庄暴力的社会功能,执法活动中的民警实际上是乡土空间内治理村庄暴力的政治家,其需要掌握充分的话语、行为策略,合理使用法定职权,抑制村庄暴力的发生。不过,近年来,村庄社会变迁使得部分纠纷所涉及的利益纠葛十分复杂,民警缺乏足够的知识和利益整合能力来处理此类纠纷,从而产生执法困境。
  与上述执法活动不同,以打击侵财违法犯罪活动为目标的执法活动(涉及刑侦工作和部分治安工作)大多由民警主动发起,公安组织内部不断开展的专项行动是此类执法活动的推动机制。此类执法活动具有低可见度、智识性,因而以专项行动为方式的破案监督得到有效推广,而以规制执法不规范行为为目标的执法监督未能有效落实。在这种差异性监督机制下,破案成为影响民警展开执法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暴力执法、选择性执法等执法不规范行为得以生成。
  面对大量出现的执法不规范行为,公安部于2009年开始推行执法规范化建设。公安部试图通过执法规范化建设,充实民警执法知识,提高民警执法素养,大力惩处暴力执法、选择性执法等执法不规范行为。但是,由于执法工作和警力的金字塔型分布,政策执行统一性和执行灵活性之间的悖论,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各级公安部门将规范执法文本作为考察下级公安部门工作的主要方式,从而导致在以规范执法为目标的执法规范化建设在实践过程中最终却以规范文本为依归。执法活动分为前台和后台,执法不规范行为大多发生于后台,以规范文本为依归的执法规范化建设无法捕捉到这些行为,进而产生实践困境。
  文章最终得出结论:不同于立法、司法以及法律监督等其他法律实施行为,在执法活动中,民警直接与执法对象打交道,法律在一种面对面的场合得到实施。民警的执法行为同时受到乡村社会和公安组织的共同影响。民警的执法行为,包括执法不规范行为,实际上是民警在特定空间内的策略选择,是其同乡村社会、公安组织不断互动的结果。有效规制执法不规范行为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充分认识执法实践的复杂性,理解执法行为的生成机制是有效规制执法不规范行为的主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应该吸收多学科方法论资源,从经济、社会、政治领域出发治理执法不规范行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