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传承与保护研究——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
【6h】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传承与保护研究——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文献综述

1.5.1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1.5.2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的探讨

1.5.3 关于非遗本真性的探讨

1.5.4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的研究

1.5.5 关于非遗保护的主体研究

1.6 本文立足点及论文思路

2 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志背景

2.1 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

2.1.1 苗族与苗鼓

2.1.2 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与流变

2.2 湘西苗族鼓舞的功能演变及分布

2.2.1 湘西苗族鼓舞的功能及其演变

2.2.2 湘西苗族鼓舞的分布

2.3 德夯的湘西苗族鼓舞

2.3.1 德夯的基本情况与历史变迂

2.3.2 德夯的鼓文化开发

2.3.3 现实常态中的湘西苗族鼓舞

2.3.4 鼓舞文化与地方发展:互动中的阐释

3 传统的发明

3.1 鼓王选拔赛

3.2 鼓王及其表演

3.2.1 鼓王竞争的缘起

3.2.2 传承人:历代湘西苗族鼓王

3.2.3 鼓王表演特点解析

3.2.4 现代苗鼓表演模式、分类与特点

3.3 现代湘西苗族鼓舞:基于“本真性”的“能动性”与“结构性”

3.3.1 现代湘西苗族鼓舞的“能动性”

3.3.2 现代湘西苗族鼓舞的“结构性”

3.3.3 小结

4 湘西苗族鼓舞的本真性传承保护现状分析

4.1 传承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

4.1.1 传承人不断革新,得到重视

4.1.2 民间力量主动参与,不断推进

4.1.3 政府政策引导支持,保驾护航

4.2 具备活态的传承环境

4.2.1 生活化的生长环境

4.2.2 活态的传承方式

4.3 形成与受众开放互动的氛围

4.3.1 与村民的互动

4.3.2 与游客的互动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关于湘西苗族鼓舞保护实践的讨论

5.2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展开▼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UNESCO对非物质文化的关注,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提出,使非遗保护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引起了很大的讨论。如何保护非遗,非遗保护的各个相关主体如何分配责任,以及享受何种权利,如何协调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等,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迄今为止,在十几年的研究和实践中,非遗保护已取得一些成就,但究竟如何保护和传承非遗依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本研究选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这一角度,以一个生动的案例切入,探讨非遗本真性保护和传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回应学界关于非遗保护的争论。湘西苗族鼓舞于2006年被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其发展和变迁呈现出经济发展与非遗保护相结合的典型性,在对非遗的本真性保护上,基于实践的探索,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因此,本研究选择湘西苗族鼓舞的本真性保护作为案例,探讨非遗保护的前进方向。
  本研究明确运用“本真性”的概念,一方面,从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流变、现代鼓舞的特点、鼓舞保护现状等方面,以及田野调查地点的湘西苗族鼓舞的开发历程以及概况来呈现湘西苗族鼓舞变迁的实践脉络;另一方面描述鼓舞传承人在现代语境中对鼓舞的再创造,探讨鼓舞的能动性和结构的互动,表明鼓舞是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在此基础上反思当地非遗保护实践,并反思政府政策倡导的非遗保护与现实的非遗文化传承的冲突和互动。研究发现湘西苗族鼓舞在德夯的保护实践,虽然存在一些缺陷,但使鼓舞的传承呈现开放包容的特点,是一次活态传承和保护的实践,是一种尊重传承入主体的实践。最后,文章在前义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湘西苗族鼓舞在德夯的传承和保护实践是一次本真性保护的努力成果呈现,这一实践也印证了本真性保护的真正要义就在于接受非遗的变迁,活态的进行传承。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归根结底是非遗的本真性保护和传承,保护非遗的正确方向应该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非遗的变迁,尊重传承人的积极创造,给予非遗活态传承的土壤。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