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要素禀赋变化、技术进步偏向与农业经济增长研究
【6h】

要素禀赋变化、技术进步偏向与农业经济增长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重要概念及必要说明

1.3.1 要素禀赋

1.3.2 农业要素禀赋

1.3.3 技术进步与农业技术进步

1.3.4 技术进步偏向

1.3.5 农业经济增长

1.4 结构框架与技术路线

1.4.1 结构框架

1.4.2 技术路线

1.5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5.1 数据来源

1.5.2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第2章 理论基础、文献综述与一般分析框架

2.1 相关理论脉络与回顾

2.1.1 要素禀赋理论

2.1.2 技术进步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要素禀赋理论的研究

2.2.2 农业要素禀赋条件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2.3 要素禀赋变化与制度变迁

2.2.4 要素禀赋变化与农业技术进步

2.2.5 要素禀赋变化与农业经济增长

2.2.6 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经济增长

2.2.7 文献述评

2.3 研究范围的界定

2.3.1 农业要素禀赋的内容

2.3.2 研究的时空范围

2.3.3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4 要素禀赋变化、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与经济增长:一般分析框架

2.4.1 农业要素禀赋变化的类型

2.4.2 农业要素禀赋变化的一般特征

2.4.3 农业要素禀赋变化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2.4.4 农业要素禀赋变化、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关系

2.4.5 基本分析框架

第3章 中国农业要素禀赋变化的时空异质性分析

3.1 引言

3.2 农业要素禀赋变化的原因及空间特性

3.2.1 农业要素禀赋变化的内部因素

3.2.2 农业要素禀赋变化的外部因素

3.2.3 农业要素禀赋的空间特性

3.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3.1 农业要素禀赋变化的衡量

3.3.2 农业要素禀赋变化的空间特性检验

3.3.3 数据来源与相关说明

3.4 结果分析

3.4.1 农业要素禀赋演变特征

3.4.2 中国农业要素禀赋的全局自相关性

3.4.3 中国农业土地要素结构的时空异质性

3.4.4 中国农业劳动力要素结构的时空异质性

3.5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要素禀赋变化下的农业技术进步偏向

4.1 引言

4.2 文献综述

4.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3.1 技术进步偏向的测度方法

4.3.2 技术进步要素偏向的判断方法

4.3.3 数据来源及处理

4.4 结果分析

4.4.1 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变化的时空特征

4.4.2 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偏向性结果分析

4.4.3 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

4.5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变化的耦合协调性分析

5.1 引言

5.2 文献综述

5.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3.1 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变化的耦合协调机制

5.3.2 研究假说

5.4 研究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5.4.1 研究方法

5.4.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5.5 结果分析

5.5.1 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演变

5.5.2 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地区差异分析

5.6 结论与讨论

第6章 要素禀赋变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

6.1 引言

6.2 文献综述

6.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3.1 要素禀赋变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模型

6.3.2 数据来源及说明

6.4 结果分析

6.4.1 农业要素禀赋变化特征分析

6.4.2 农业要素禀赋变化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的时空演变

6.5 结论与讨论

第7章 要素禀赋变化、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7.1 引言

7.2 文献综述

7.3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7.3.1 农业技术进步偏向的测度方法

7.3.2 要素禀赋变化、技术进步偏向对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7.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7.4 结果分析

7.4.1 要素效率变化与农业技术进步偏向的基本特征

7.4.2 要素禀赋变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7.4.3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效应分解

7.5 结论与讨论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深化农业要素领域改革,促进要素禀赋优化升级

8.2.2 健全相关体制机制,推进我国农业技术创新

8.2.3 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农业要素禀赋条件变化是分析我国农业经济问题的逻辑起点,也是决定农业经济增长的基础因素。长期以来,“人多地少”反映了我国农业要素禀赋的基本状况,伴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这种状况慢慢地发生了改变。我国“人口红利”优势正逐步消失,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变得日益稀缺,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新世纪以来,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由2000年的3.28亿人减少至2011年的2.74亿人。从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看,改革开放以来,其总趋势呈现出增长趋势,由1981年的14583.77万hm2增长至2011年的16228.32万hm2。农业的快速发展为其自身积累了大量的资本,1997年以来,农业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明显提升,1997-2011年间年均增长311.94亿元,2011年达到了6259.71亿元。与此同时,我国农业领域的技术创新取得巨大进步,现代化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技术进步逐步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根据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农业要素禀赋的变化将会引起农业技术进步发生改变。那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要素禀赋具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各地区间存在何种差异?在农业要素禀赋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具体呈现出何种偏向性?在农业要素禀赋发生变化、农业技术进步存在偏向的情况下,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表现出何种变化特征?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及其与要素禀赋的适配度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将对上述问题逐一展开分析。
  本文首先以要素禀赋理论为依据,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要素禀赋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随后采用扩展的DEA-Malmquis指数度量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分解法,测度了我国全国及省际农业技术进步的偏向性。然后,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1981-2011年我国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及其地区差异。其次,构建农业要素禀赋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模型,检验了农业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及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间的脱钩关系。再次,运用索洛余值法表征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导了农业要素禀赋变化、技术进步偏向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并运用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总体上我国各农业要素比重相当,农业资金要素比重略高。从各要素波动状况来看,农业资金要素结构指数波动最为明显,而土地要素结构指数则最为稳定。具体到各地区而言,农业要素禀赋的变化则存在一定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要素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其中,农业劳动力要素的空间正相关性最为突出,农业资本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全局自相关性均呈下降趋势,而土地要素结构指数较为稳定;我国农业要素禀赋结构呈现出局部的时空差异,部分地区间农业土地要素结构指数的空间差异呈现出扩大趋势。
  第二,1982年以来我国各地区的农业技术进步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偏向性。三大区域相比,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业进步偏向性最为明显,西部地区的农业技术进步偏向性阻碍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整体上我国的农业技术进步呈现出节约资本要素的特点。我国东部地区的农业技术进步整体偏向于节约资本要素,中部地区的农业技术进步在20世纪80年代偏向于节约劳动力要素,此后则偏向于节约资本要素,而西部地区农业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较不稳定;改革开放初期,多数地区的农业技术进步是无偏的或偏向于节约土地要素。2002年以来,农业技术呈中性的地区逐渐减少,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节约资本或者劳动力要素的地区越来越多。
  第三,我国的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不完全耦合,各地区间存在一定差异。农业要素禀赋结构升级的速度滞后于农业技术进步的速度,两者间的耦合性不容乐观,且呈现出“U”型的变化趋势,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各地区间农业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的耦合性及耦合协调性存在一定差异。2011年,北京和西藏两地的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仍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农业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关系属于中度耦合协调型,仅江苏、山东、河南、广东四省为高度耦合协调型。
  第四,在全国层面上,1982-2011年间农业资本、劳动力要素结构指数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以弱脱钩为主,而土地要素结构指数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性略偏向于强脱钩。省际层面上看,农业劳动力结构指数与农业经济增长为强脱钩的地区有所减少,其分布在不断向华东和西南地区集中;农业资本结构指数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脱钩类型在1995年前后发生了变化;1998年以来,农业土地结构指数与农业经济增长间为强脱钩的地区逐渐减少,而呈弱脱钩关系的地区有所增加。
  第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资本与劳动力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小于1,两者之间是互补的;农业劳动力技术进步效率增长要快于农业资本技术进步效率增长。在包含农业资本存量和劳动力两种要素的条件下,我国的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要素,但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农业资本要素效率的下降抑制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农业劳动力要素效率的提高促进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近些年来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农业技术进步偏向与农业要素禀赋变化的低耦合度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三点:
  第一,本研究以农业要素禀赋变化为逻辑起点对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和农业经济增长问题展开分析,从源头上对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已有的大部分研究主要关注于单一一种要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忽视了不同种类农业要素的相对变化可能对农业技术进步偏向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深远。与同类研究相比,本研究的逻辑起点可能更加接近于我国农业要素变化的客观事实,对于相关问题的分析更加准确。
  第二,应用扩展的DEA-Malmquis指数度量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解法对我国省际层面农业技术进步的偏向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农业技术进步研究方面,仅有极个别研究涉及到了两种要素在内的农业技术进步偏向性,但也都没有考虑省际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性。本文则是对包含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种要素下农业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对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偏向性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
  第三,现有研究在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强调的是要素投入或技术进步的贡献,没有考察技术进步偏向性可能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索洛余值法衡量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指数分解法,将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分解为要素效率增长效应、技术进步偏向效应及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禀赋的综合效应,并采用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