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弓形虫致密颗粒和棒状体分泌蛋白的鉴定和功能研究
【6h】

弓形虫致密颗粒和棒状体分泌蛋白的鉴定和功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论文说明

摘要

缩略语表

第一章前言

1.1弓形虫概述

1.1.1弓形虫和弓形虫病

1.1.2弓形虫的生活史

1.1.3弓形虫的宿主范围和流行病学

1.2弓形虫分泌蛋白的研究进展

1.2.1弓形虫的分泌蛋白类型

1.2.2弓形虫完成胞内生长周期需要分泌蛋白的协助

1.2.3弓形虫依赖分泌蛋白介导与宿主的互作

1.3蛋白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1.3.2生物素标记技术及其应用

1.3.3其它标记技术

1.4蛋白质相互作用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酵母双杂交技术

1.4.2免疫共沉淀技术

1.4.3 Pull-down技术

1.4.4其它方法

1.5研究目的和意义

2.1材料与方法

2.1.1实验动物

2.1.2虫株、菌株和细胞

2.1.3质粒

2.1.4引物

2.1.5主要仪器与试剂

2.1.6主要溶液及配制

2.1.7实验方法

2.2结果与分析

2.2.1生物素标记质粒的构建

2.2.2生物素标记虫株的构建

2.2.3融合蛋白GRA1-APEX/BirA*的表达检测

2.2.4生物素标记蛋白的检测

2.2.5标记蛋白的富集纯化

2.2.6蛋白质谱分析

2.2.7新型致密颗粒蛋白的鉴定

2.2.8候选蛋白的定位分析

2.2.9致密颗粒蛋白的功能研究

2.3讨论

2.3.1诱饵蛋白的选取、表达和比较

2.3.2质谱数据的处理

2.3.3候选致密颗粒蛋白的分析

2.3.4依赖APEX和BirA*催化的生物素标记技术在弓形虫的应用

2.3.5 APEX和BirA*两方法的比较

2.4小结

第三章与棒状体蛋白ROP16互作宿主蛋白的筛选和鉴定

3.1材料与方法

3.1.1菌株和细胞

3.1.2质粒

3.1.3引物

3.1.4主要仪器与试剂

3.1.5实验方法

3.2结果与分析

3.2.1酵母双杂交诱饵质粒的构建

3.2.2诱饵质粒的自激活和毒性

3.2.3诱饵蛋白的表达检测

3.2.4互作宿主蛋白的筛选

3.2.5互作结构域的确定

3.2.6相互作用的验证

3.3讨论

3.3.1酵母双杂交系统的选择

3.3.2与ROP16互作蛋白的筛选

3.4小结

第四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