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6h】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研究现况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弄清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探索切合实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健康教育活动及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方法:2005年9月至12月利用《大学生身心健康调查表》对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进行了身心健康状况调查。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学院理、工、文、医共四类学生,每类按年级分层,以班级为抽样单元。调查内容包括一般健康状况、焦虑程度、抑郁程度及一般相关情况。采取不记名、现场答题、现场收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286份,收回有效问卷1274份(占99.07%)。其中理科、工科、文科、医科的大学生分别有311人、49人、488人和426人。其中,男生333人、女生941人,男女生的比例为0.35:1;年龄为14岁~24岁,平均年龄为19.14±1.34岁。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用x2检验,并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1)一般健康状况量表总得分范围为0至120,得分越高,表示健康状况越差。被调查的大学生总体健康平均得分为66.89±9.43,中位数为67,超过了理论中位数60,总体健康状况偏差。专业兴趣或者目前身体状况感觉越差的学生其身体和精神状况也越差。(2)大学生的焦虑、抑郁倾向明显,其总分标准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1274名大学生中有焦虑症状的占21.59%,有抑郁症状的占61.54%,同时有焦虑抑郁症状的占20.57%。其程度分别与性别、年级、专业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专业兴趣、身体状况及父母文化程度有关。在焦虑程度方面,男生高于女生(P<0.01);高年级学生高于低年级;工科学生最高,而医科学生最低;被领养或家庭中父母离异的学生焦虑程度偏高(P<0.01);专业兴趣或者目前身体状况感觉越差的学生焦虑程度越高(P<0.01);同时,母亲文化程度也对大学生的焦虑程度有一定的影响(P<0.05)。在抑郁方面,专业兴趣或者目前身体状况感觉越差的学生其抑郁情绪越明显(P<0.01),此结果与焦虑表现一致。(3)大学生中的一般健康状况评分和焦虑,抑郁程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481,P<0.01;r=0.5666,P<0.01),即焦虑和抑郁程度越高的学生其身体健康和精神状况得分越高(一般健康状况越差)。焦虑症状与抑郁症状的程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587,P<0.01)。(4)年龄、性别、就业趋向、专业兴趣、人际关系、身体状况、父母亲文化程度、学习压力等是影响焦虑或抑郁症状产生的因素。年龄越大焦虑症状越容易出现(OR=1.21,95%CI:1.09-1.36);对目前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或兴趣不大的学生易发生焦虑(OR=1.17,95%CI:1.01-1.36);目前的身体状况越差越易出现焦虑症状(OR=1.39,95%CI:1.20-1.61)。而女生较男生则不易产生焦虑症状(OR=0.53,95%CI:0.38-0.74);毕业后打算从事目前所学专业较未考虑或未想好的学生不易发生焦虑(OR=0.46,95%CI:0.34-0.62);每周平均参加体育活动及学生社团活动的时间越多的学生越不易出现焦虑症状(OR=0.79,95%CI:0.70-0.90);父亲文化程度越高的学生越不易发生焦虑(OR=0.68,95%CI:0.51-0.92);母亲文化程度越高的学生也不易发生焦虑(OR=0.62,95%CI:0.39-0.98);大学期间获得奖励越低甚至没有获得奖励的学生越不易发生焦虑(OR=0.79,95%CI:0.67-0.93)。目前学业成绩越差的学生越容易产生抑郁(OR=1.17,95%CI:1.02-1.34);对目前所学专业没有兴趣或兴趣不大的学生易发生抑郁(OR=1.25,95%CI:1.09-1.42);目前的身体状况越差的学生越易出现抑郁症状(OR=1.57,95%CI:1.37-1.81)。但每周平均参加体育活动及学生社团活动的时间越多的学生越不易出现抑郁症状(OR=0.77,95%CI:0.70-0.84); 结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心理健康状况不尽人意。学业问题、就业压力、身体状况差、人际交往不良及社会支持不力等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这一状况源于我国自今仍十分严重的应试教育误区,家庭、学校和学生都处在片面追求学习成绩的重压下,忽视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此,全社会特别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家庭应高度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健康教育活动及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缓解大学生的各方面压力,促进作为国家重要人才资源的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