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药二黄散对实验大鼠宫颈炎的治疗效果及药物作用机制的探讨
【6h】

中药二黄散对实验大鼠宫颈炎的治疗效果及药物作用机制的探讨

代理获取

摘要

研究背景:慢性宫颈炎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高达60[%]以上,其中以宫颈糜烂最为常见。由于其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因而对该病的防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目前,临床对于宫颈糜烂的防治尚无安全有效的方法,其治疗仍以物理疗法为主,主要通过冷、热等各种物理手段(激光、冷冻、红外线及微波等),将宫颈糜烂面单层柱状上皮破坏,使其坏死脱落后,为新生的复层鳞状上皮覆盖。物理疗法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是肯定的,但存在术后阴道长时间分泌物增多,甚至有大量水样排液及脱痂时出血,创面愈合时间长,且在创面尚未愈合期间(4~8周)需禁止性生活等缺点,许多患者不愿接受物理疗法。因此寻找一种能有效治疗宫颈糜烂,又能避免物理治疗的副反应,对于防止宫颈癌变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炎症和创伤修复受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调节和影响,其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前列腺素E(PGE2)和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源性衍生生长因子(PDGF)是目前研究最多、最深入、应用最广泛的细胞因子。现代医学研究发现,PAF和PGE2在组织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促使炎症的发生、发展,对组织的愈合起着不利的作用;而EGF和PDGF是体内一种正常微量的物质,在人体组织内分布极为广泛,起着调节细胞DNA合成、促进细胞分裂和刺激血管生成的作用,对受伤后组织的快速修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常情况下,EGF、PDGF含量很低,因而组织的自身修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国内外学者在应用中草药防治组织器官炎症的大量研究中发现黄连、雄黄等中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炎症介质的作用也得到了普遍认可。黄连水煎液提取物对组织的修复再生有很好的作用。临床上含有黄连或雄黄的中药复方治疗宫颈糜烂有较好的疗效,我们前期的临床工作也表明,中药二黄散对宫颈糜烂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目前局部用中药治疗宫颈炎的研究仍停留在药物的临床研究上,对中药组方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将黄连、雄黄等五味中药合理配伍,并按一定比例配方,制成了散剂,取名为“二黄散”。通过对动物实验、临床治疗效果评估,并运用病理形态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探讨中药二黄散治疗宫颈炎的药效学,以及药物的分子作用机制,为研制和开发治疗宫颈炎实用有效的中药新方剂提供实验依据。
   本研究分为以下三部分,现分述如下:
   第一部分
   目的:用低浓度苯酚胶浆(20[%])制备大鼠宫颈炎模型。
   方法:取苯酚4ml,阿拉伯树胶4ml,加蒸馏水至20ml,配成20[%]的苯酚胶浆。除正常对照组15人外,其余54只均用导尿管向阴道深部注入苯酚胶浆,每只动物注入1.5ml,2天1次,共5次。观察实验大鼠的症状和体征,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宫颈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对制作的大鼠宫颈炎模型进行鉴定。
   结果:我们运用20[%]苯酚胶浆隔日给药5次,可见大鼠阴道口红肿、有的有脓性分泌物流出;阴道粘膜变性或脱落,形成溃疡,宫颈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炎性肉芽组织或纤维增生;大鼠食欲减退、活动减少、体重减轻。
   结论:采用20[%]苯酚胶浆隔日给药5次,能成功复制大鼠阴道及宫颈炎动物模型,且可重复性好。
   第二部分
   目的:运用中药二黄散对大鼠宫颈炎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探讨其药物作用机制。
   方法:造模后第2天,开始阴道局部给药,正常对照组不处理,阳性对照组给消糜栓,阴性对照组给空白基质,二黄散Ⅰ组和二黄散Ⅱ组分别给予相当于人临床用量的30倍和45倍的二黄散。1次/天,隔日1次,共12次。治疗结束后次日处死动物,解剖子宫后取出观察,并记录肉眼所见。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阴道至子宫组织形态学变化,评价组织愈合效果。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PAF和PGE2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经二黄散治疗的实验大鼠宫颈炎组织中EGF和PDGF的蛋白表达,RT-PCR方法检测EGF和PDGF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EGFR蛋白的表达。
   结果:中药二黄散Ⅰ、Ⅱ组和消糜栓组(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相应部位比较,病变及炎症程度明显减轻,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未见出血和坏死,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中药二黄散Ⅰ、Ⅱ组与阳性对照组对宫颈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中药二黄散Ⅰ、Ⅱ组中PAF和PGE2含量减低,治疗前后的含量分别为:745.22±153.10,624.55±70.21;614.65±128.53,594.52±143.46;治疗后PAF、PGE2接近正常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EGF、PDGF免疫组化学结果显示,中药二黄散Ⅰ、Ⅱ组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二黄散Ⅰ、Ⅱ组EGFmRNA平均灰度分别为(4.53±0.39),(4.88±0.28),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2.33±0.57、1.87±0.40)(P<0.05,P<0.01);二黄散Ⅰ、Ⅱ组EGFR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DGFmRNA平均灰度分别为(2.94±0.42),(3.51±0.29),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1.55±0.52)(1.43±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EGF和PDGFmRNA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二黄散能有效地改善实验大鼠宫颈炎炎症程度,宫颈炎大鼠用药后,炎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症状显著减轻,二黄散对实验大鼠宫颈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二黄散能降低宫颈炎组织中PAF、PGE2的含量,促进宫颈组织中生长因子EGF和PDGFmRNA转录和蛋白合成,提高EGF受体蛋白的表达,促使宫颈鳞状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有利于糜烂组织愈合。使损伤与修复因素趋于平衡,这可能是二黄散治疗宫颈炎的机制之一。
   第三部分
   目的:观察二黄散对不同类型宫颈糜烂的治疗效果及药物作用机制。
   方法:用二黄散治疗宫颈糜烂患者60例,其中轻度糜烂18例、中度23例、重度19例;单纯型26例,颗粒型21例,乳突型13例。将二黄散药粉喷敷于宫颈糜烂面上,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连用2~4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糜烂面的大小、病变的深浅以及患者的主观症状等。ELISA检测治疗前后宫颈分泌物中EGF、PDGF的含量变化。
   结果:(1)轻度糜烂有效率为94.4[%],中度糜烂有效率为86.9[%],重度糜烂有效率为73.7[%];单纯型糜烂有效率为96.1[%],颗粒型糜烂有效率为90.4[%],乳突型糜烂有效率为53.8[%]。总有效率为85[%]。(2)治疗前后患者EGF宫颈粘液中含量为(41.56±16.51、97.45±20.12);PDGF宫颈粘液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2.74±10.22、56.20±12.33)。治疗前后宫颈粘液中EGF和PDGF的含量明显增高,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中药二黄散能明显改善宫颈糜烂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地治疗宫颈糜烂,促进宫颈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利于组织的修复,该药对宫颈糜烂治愈率高、操作安全、简便,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患者乐于接受。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