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国际贸易摩擦中的舆论壁垒及我国媒体的对策——以“中国制造”危机为例
【6h】

国际贸易摩擦中的舆论壁垒及我国媒体的对策——以“中国制造”危机为例

代理获取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不断强化,国际贸易的频繁给中国产品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同时也意味着更加多元化的贸易摩擦的伴生。
   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是西方国家传统的两种贸易保护手段。国际舆论壁垒属于新型非关税壁垒之一,国际贸易学的舆论壁垒指的是媒体通过对竞争对手国产品的负面报道,使其声誉受损、销路受限,从而达到保护本土产业的目的。舆论壁垒的构筑,必须基于两个条件,一个是贸易摩擦,另外一个是发达的传媒业。利用舆论压力实行贸易保护,必须具备足够强大和发达的新闻媒体。
   2007年3月爆发的“中国制造”危机,以“宠物毒粮”事件为导火索,旋即包括牙膏、汽车轮胎、水产品、婴儿床、儿童玩具……在内的中国产品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和召回浪潮。整个事件绵延长达一年有余,影响区域涵盖了全球多数国家。美国媒体通过构筑舆论壁垒,使中国在舆论地位和贸易收益上双双遭遇滑铁卢。
   舆论壁垒隶属国际贸易学范畴,本研究选取国际传播和国际贸易双重视角关注贸易摩擦中的舆论壁垒,并力图为中国媒体的舆论策略改善建言献策。研究采用内容分析和框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读“中国制造”危机的媒介镜像。通过对舆论交锋函数图的解读以及对双方新闻框架的频数分析和交互分析,发现轰轰烈烈的舆论交锋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中美两国媒体根本不在同一话语体系内。
   新闻框架是舆论壁垒的实施途径。美国媒体构建了以工具理性指导的“谈判框架”,而中国媒体沿袭了以价值理性指导的“愿景框架”。美国的舆论壁垒属于四环节的链条状壁垒,包括:(1)策划媒介事件(2)设置“多米诺骨牌”(3)配合政府施压(4)参与谈判进程。由于这四个环节的紧密配合,美国在此次交锋中不仅占尽舆论优势,也赢得了贸易利益。
   舆论壁垒并非固若金汤,中国媒体若能抓住美国政府的软肋,利用壁垒环节链接之间的时间差,利用美国利益集团和政府之间的矛盾,便可破解舆论壁垒,规避贸易保护主义的伤害。
   中国媒体的成长速度远远滞后于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中国现阶段正经历着经济转型的蜕变之痛,“中国制造”危机也势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存在。中国媒体必须顺应媒介融合的趋势,真正提高自身实力,保持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完善应对贸易摩擦的舆论策略,才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真正维护本国利益,树立一个强大而负责任的中国形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