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氯胺酮对构建6-OHDA诱导的帕金森氏病大鼠模型的影响机制研究
【6h】

氯胺酮对构建6-OHDA诱导的帕金森氏病大鼠模型的影响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 言

材料和方法

结 果

讨 论

结 论

附 图

参 考 文 献

综述 帕金森氏病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进展

致 谢

展开▼

摘要

目的:1.研究立体定向黑质内注射6-OHDA构建帕金森氏病大鼠模型的技术条件、评价指标及影响因素,为本实验室深入研究帕金森氏病建立实验平台。2.探讨氯胺酮诱导麻醉对6-OHDA诱导的帕金森氏病动物模型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毁损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以行为学作为观察点,在术前行预训练及术前预实验。分别以氯胺酮诱导麻醉和异氟烷吸入麻醉后,利用立体定向手术,向SD大鼠左侧黑质致密部两个位点,分别注入6-OHDA。术后4周,予行为学检查及阿扑吗啡注射诱导旋转实验,综合运用多种行为学实验方法(转棒实验,步移实验,姿态平衡实验和药物诱导的旋转实验)观察大鼠运动行为表现并定量评估。其后,以4%多聚甲醛溶液(4% PFA)灌注处死大鼠并固定、取脑,将鼠脑行冰冻切片,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组化DAB染色,显微镜下测量TH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并计算大鼠脑内靶区的损毁容积,即从行为学和形态学两方面分析帕金森氏病大鼠模型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毁损以及运动功能受损程度,从而评价氯胺酮对于6-OHDA诱导的帕金森氏病大鼠模型构建的影响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结果:本实验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术前行为学训练及检测;第二阶段为制作PD模型,氯胺酮组成功率为100﹪,异氟烷组成功率为100%;第三阶段为PD模型的行为学检测,第四阶段为灌注处死大鼠、取脑行切片后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下计数靶区TH阳性纤维数量及计算毁损容积。其中:氯胺酮组模型行为学表现优于异氟烷组,两组的旋转行为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Ⅲ组)和正常对照组(Ⅳ组)经诱发无旋转行为,与氯胺酮组和异氟烷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和Ⅱ组成功模型左侧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计数明显少于Ⅲ组和Ⅳ组(P<0.05),Ⅰ组和Ⅱ组大鼠成功模型左侧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计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和Ⅳ组左侧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第三阶段:药物诱导旋转实验氯胺酮组较异氟烷组明显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四阶段氯胺酮组左侧黑质TH阳性细胞计数多于异氟烷组,容积较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
   氯胺酮组大鼠经阿扑吗啡诱导后,有12只向右侧旋转速度≥7转/分钟,异氟烷组有10只向右侧旋转速度≥7转/分钟;行为学检测,氯胺酮组表现优于异氟烷组;所有检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大鼠旋转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鼠模型灌注取脑,冰冻切片经DAB法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左侧靶区TH阳性神经元数目较对侧明显减少,实验组较对照组旋转行为和形态学改变轻,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1.帕金森氏病大鼠模型构建成功,方法可靠。2.行为学检测和形态学研究表明氯胺酮对于动物模型构建有影响,其机制可能是拮抗NMDA受体介导Ca2+内流及缩短通道开放时间,尚需更多针对性实验验证。3.Stepping实验、Postural Balance实验,显示各组之间差异性,结果和转棒实验、阿扑吗啡诱导的旋转实验、冰冻切片形态学观察结果一致,可有效应用于评估帕金森氏病大鼠模型构建效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