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麦Puroindoline A基因人工突变体的构建、表达、抗菌活性分析及其在小麦中的功能研究
【6h】

小麦Puroindoline A基因人工突变体的构建、表达、抗菌活性分析及其在小麦中的功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 论

1.1 Puroindoline基因对小麦硬度的影响

1.2 Puroindoline基因的调控

1.3 Puroindoline蛋白三级结构与抗菌功能

1.4 Puroindoline蛋白已知的突变研究和表达研究

1.5 小麦遗传转化方法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Puroindoline A基因人工突变体的构建及结构预测

2.1 绪言

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2.3 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Puroindoline A基因人工突变体的原核表达及功能研究

3.1 绪言

3.2 实验材料及试剂

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Puroindoline A基因人工突变体在小麦中表达及功能研究

4.1 绪言

4.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小麦籽粒硬度是小麦的最重要的目标性状之一,它直接决定小麦的磨粉品质和烘烤品质,是小麦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在控制籽粒硬度Ha位点的三个基因中,Puroindoline(Pina)和Puroindoline(Pinb)是主效基因,编码相对分子量13kDa的强碱性蛋白——PINA和PINB蛋白。这两种PIN蛋白同时存在于小麦胚乳和糊粉层细胞中,并结合在胚乳淀粉粒的表面,大量存在于成熟种子中。PIN蛋白还能够有效抑制许多植物病原菌的生长,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以及真菌具有明显的抗性,并且PINA蛋白的抗菌作用强于PINB蛋白。
  细菌对抗抗生素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表达特定的抗性基因分解抗生素,PIN蛋白则主要通过破坏特定脂质成分的病原菌质膜发挥抗菌能力,因此植物抗菌蛋白有望解决病原菌抗药性问题,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成熟的PIN蛋白具有四个α-螺旋为主的二级结构,五对二硫键把整个分子结构聚合成紧密的球型。前两个α-螺旋之间存在一个含多个疏水Trp残基和碱性Lys、Asp残基的色氨酸结构域(TRD),很多证据证明TRD与其控制籽粒硬度和抗菌功能紧密相关。
  本研究构建了含多个色氨酸结构域的Pina基因人工突变体ABBC和ABBBC,以期获得抗菌性更强的植物蛋白,同时探索PIN蛋白决定籽粒硬度的分子机理;通过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的预测,探索和推测PINA两个突变蛋白的分子结构。
  利用PCR技术,成功地扩增了小麦Pina基因并构建了其含有不同色氨酸结构域(TRD)的人工突变体ABBC和ABBBC,并将其整合到到原核表达载体pET43.1a中,实现了在原核表达菌株Rosetta-gami(DE3)中的高效可溶性表达。采用Ni-NTA亲和层析技术,获得了高纯度和高浓度的PINA、ABBC和ABBBC重组蛋白。通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和荧光显微镜计数评估了重组蛋白的抗菌性变化。结果表明ABBC重组蛋白的抗菌性均明显高于PINA重组蛋白(P<0.05),其可能成为有潜在的高效抗菌蛋白。而ABBBC重组蛋白的抗菌性均低于PINA重组蛋白,无明显的应用价值。这一结果表明,通过增加TRD的方式可以提高PINA蛋白抗菌性,但是当TRD数量达到3个拷贝时,抗菌性能反而下降。
  成功将Pina/ABBC/ABBBC构建到真核表达载体pLRPT中,通过金粉包裹,基因枪轰击,转化入四倍体小麦Ofanto中,经过诱导培养,分化培养,筛选培养,春化培养和盆栽培养,获得转基因后代。使用PCR检测,SouthernBlot检测,SDS-PAGE检测以及WesternBlot检测鉴定出4株转基因T0代植株,并顺利生长结实。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