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油价冲击的传导途径及其区域效应——基于我国省际数据的动态面板研究
【6h】

油价冲击的传导途径及其区域效应——基于我国省际数据的动态面板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能源价格的冲击效应相关文献综述

1.3 本文结构安排及可能的创新点

2 能源价格冲击的传导途径以及我国的特殊性

2.1 能源价格冲击的传导途径

2.2 能源价格冲击传导途径在我国的特殊性

3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3.1 变量与数据选取

3.2 计量模型

3.3 模型的识别

3.4 模型的估计

4 估计结果及分析

4.1 累积冲击效应分析

4.2 脉冲响应分析

4.3 方差分解

4.5 结果分析及可能的解释

4.6 本章小结

5 油价冲击的区域性差异

5.1 我国能源产消的区域不平衡性

5.2 结果分析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2002至2008年间,国际原油价格经历了显著的上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作为能源消费大国,由于自身产油不高,对原油的进口依存度在不断提高,如今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原油进口国。此外,随着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不断修订,国内外油价的联动性也在不断提高。那么,国际油价的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油价上涨通过供给冲击效应对一国的价格和产出水平产生影响,继而引发一国货币当局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以抗击油价冲击的不利影响。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利用面板数据的VAR模型,研究了油价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考察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反应。此外,基于我国石油的产消存在着很大的区域不平衡性的现状,本文将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按照国家统计局口径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分别考察了油价冲击对三个区域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一方面,油价上涨会对我国价格水平产生向上的压力,其对PPI的影响要远高于对CPI影响;在长期,油价冲击会导致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速的放慢。另一方面,油价上涨在短期内会导致货币政策趋紧,在长期内由于产出的下降,货币政策又趋于宽松。此外,对油价冲击的区域效应表明,油价上涨对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影响有很大差异,东部地区由于其对原油的需求量很大,面对油价上涨,其工业增加值增速迅速变为负的,中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则呈现出先正后负的走势,西部地区则一直是正的。油价冲击对三个区域PPI的影响程度也有很大不同,中西部PPI的上涨幅度大概为东部的2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