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急性缺氧过程中脑部能量代谢与微循环的关联研究
【6h】

急性缺氧过程中脑部能量代谢与微循环的关联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脑部能量代谢的研究进展

1.2 脑部微循环的研究进展

1.3 脑部能量代谢与微循环关联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2 能量代谢与微循环联合监测方法

2.1 能量代谢监测的实现

2.2 微循环测量的实现

2.3 多参数生理监测系统的整合

2.4 同步监测的实现与误差分析

2.5 小结

3 乏氧性缺氧过程的多参数监测

3.1 乏氧性缺氧模型的构建

3.2 数据处理

3.3 可逆型缺氧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3.4 不可逆型缺氧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小结

4 血液性缺氧过程的多参数监测

4.1 血液性缺氧模型的构建

4.2 数据处理

4.3 不可逆型缺氧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小结

5 循环性缺氧过程的多参数监测

5.1 循环性缺氧模型的构建

5.2 数据处理

5.3 可逆型缺氧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5.4 不可逆型缺氧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小结

6 组织性缺氧过程的多参数监测

6.1 组织性缺氧模型的构建

6.2 数据处理

6.3 不可逆型缺氧模型结果分析与讨论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果与讨论

7.2 主要创新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缩略词表

展开▼

摘要

脑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中枢。人的大脑有约1000亿个神经元,神经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脑部的供血供氧。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的运行机制与脑部的微循环和能量代谢密切相关,受到研究人员的持续关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种研究手段应运而生,从血氧与组织水平、线粒体水平、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揭示脑部能量代谢与微循环的动态关系。能量代谢的发生在细胞内,线粒体是能量的主要加工厂。利用线粒体氧化还原呼吸链上位于最上游的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reduced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H)的自发荧光性质,可以灵敏地检测线粒体的氧化还原状态,从而表征细胞的能量代谢。而体循环和局部循环通常会改变脑部微循环,从而影响能量代谢。因此,同步测量体循环的变化,可以对微循环变化所影响的能量代谢变化提供更全面的解释。
  本文在Chance和Mayevsky等人创立和发展的NADH荧光测量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新的跨层次、多参数监测方法,实现了同步检测大鼠脑皮层的NADH荧光、激发波长下的反射光、脑血流流速和全身的呼吸和心电变化。为了系统地研究能量代谢与脑部微循环的关系,本文采用了急性缺氧的模型,并从氧在体内传输和吸收的四个环节着手,分别进行干预,建立了乏氧性、血液性、循环性和组织性四类六种急性缺氧模型,具体分析了不同因素导致的不同类型缺氧发生时,线粒体、微循环、体循环等多个层次的信号变化。从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可以推测能量代谢与微循环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文的结果证实:在正常麻醉状态下,大鼠脑皮层的代谢状态处于66.1%~73.0%之间;在死亡时,大鼠脑皮层的NADH可以上升到136.9%~151.4%;在缺氧时,脑血流最高可上升至(195.5±14.9)%,而脑血容的最大增幅不超过(55.0±2.4)%。脑血流的变化幅度比脑血容大。
  对于缺氧时是否出现毛细血管新增的这一争议性问题,本文发现,在乏氧性和血液性缺氧的两个模型中,缺氧发生时最先变化的是脑血容,然后才是脑血流,说明此时的脑血容变化是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加造成的。
  从测量的五个参数的测量结果中,本文分析了能量代谢与微循环的关联情况。结果表明,NADH对缺氧的响应时间与缺氧的类型有关,亦即取决于缺氧的诱因。如果仅比较局部能量代谢与微循环的关联,NADH先于脑血流/脑血容发生变化,提示能量代谢先发生变化,其次微循环产生自我调节作用。由于缺氧的诱因不同,NADH信号并不能保持一贯的较早响应的优势。但多参数同时监测可以弥补漏检的风险。
  通过对四类六种的急性缺氧模型的研究,提示NADH参数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表现为NADH信号预警的发生比其他参数要早。如果采取合理抢救,恢复供氧,机体可以免于死亡。因此,正确判断NADH到达极值的时间和正确判断缺氧类型(诱因)对于临床重症监护尤为重要。本文的研究提示,NADH升高到130%或进入明显平台期可作为预警信号之一。由于监护的对象和器官具有不同的氧化还原状态性质,具体的报警水平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才能确定。同样,正确判断缺氧诱因则需要综合多参数的变化特征来考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