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轻度智障者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基于武汉市阳光家园社区的服务实践
【6h】

轻度智障者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基于武汉市阳光家园社区的服务实践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回顾

1.3 研究思路、方法

1.4 理论依据

1.5 概念界定

1.6 研究方法

2 机构概况与轻度智障者的主观幸福感概况

2.1 水果湖阳光家园社区基本情况介绍

2.2 水果湖阳光家园轻度智障者基本情况介绍

2.3 轻度智障者主观幸福感概况与需求评估

3 小组活动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3.1 小组活动方案的设计

3.2 小组活动的可行性分析

4 工作小组活动介入的过程及分析

4.1 第一阶段:组员、社工关系的建立

4.2 第二阶段:组员人际关系的改善

4.3 第三阶段:组员自我价值的实现

5 小组活动评估

5.1 小组目标达成效果评估

5.2 小组成员参与度评估

5.3 社工自我反思

6 结论与讨论

6.1 基本结论

6.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展开▼

摘要

轻度智障者是指在智力上低于正常人,但生活上能够自理并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的残疾人。因此在满足其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的同时,更应关注情感因素,促进积极情感的增加,减少消极情感,提升主观幸福感。国内外相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群体太过单一,大多集中于老年人和学生,很少涉及轻度智障者。相关智障者的研究虽然涵盖了医学康复视角、心理学视角、教育学视角、社会学等多个视角,但从社会工作视角,从轻度智障者本身出发寻求突破的研究较少。基于社会工作视角,为提高轻度智障者主观幸福感,本文以武汉市阳光家园社区的轻度智障者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对轻度智障者的生活、教育、就业、公共活动参与、社会支持程度、自我价值感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生活满意度低,消极情感远远大于积极情感,主观幸福感不容乐观。根据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以社区常去六名轻度智障者开展小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针对组员人际关系的加强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开展一系列活动,既关注人际层面又关注自我价值层面。在每次小组活动中都让组员进行分享和讨论,同时每一阶段的小组工作社工都会从活动效果、组员参与度和社工反思方面评估,证实了社会工作开展轻度智障者主观幸福感产生的积极影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