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文化权力实践的策略和技术——基于中国政治宣传画的研究(1949-1976)
【6h】

文化权力实践的策略和技术——基于中国政治宣传画的研究(1949-1976)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导论

1.1缘起与意义

1.2政治宣传画相关研究

1.3研究路径

1.4方法与资料

2.宣传画:概念与渊源

2.1一幅典型的宣传画:《毛主席万岁》

2.2政治宣传画的概念与类型

2.3苏联宣传画的兴起与传入中国

2.4毛泽东对底层群众的认识

2.5宣传的民族化

2.6版画与年画的经验

3.枪杆子:文艺观、路线与改造

3.1牢握枪杆子

3.2改造创作队伍

3.3“十七年”的文艺路线

3.4群众文艺的实质

4.战鼓:从宣传到鼓动的图像

4.1鼓动性

4.2冲击力

4.3及时性

4.4想象的图景

5.绘画的方法:技法、模式与政治秩序

5.1构图模式

5.2改造技法

5.3光与色

6.叙事的策略:聚焦、分层与规训

6.1一个主题

6.2两个图层

6.3符号体系

6.4图文的搭配

6.5规训想象力

6.6从大到小

7.观看的改变:渗透、反转与驯化

7.1渗透日常生活

7.2反转观看方式:从私下欣赏到集体观看

7.3驯化观看与塑造阶级意识

8.结论与讨论

8.1文化权力实践的策略与技术

8.2情感动员

8.3从政治权力到文化权力

8.4讨论一:政治与艺术

8.5讨论二:集体观看的一般性作用形式

8.6讨论三:策略与技术:权力研究可能的新路径

8.7尾声:政治宣传画的退场与延续

8.8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后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本文以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个时间段内的中国宣传画为主要的考察对象,通过对文献(包括文字和图像两种)的研究,来讨论文化权力实践的策略和技术。
  在中国共产党成功夺取全国政权之后,其对文化权力的获得和掌握却并非水到渠成,大量的旧有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以各种形式进行抵抗,中国共产党需要改造他们;而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所带领的人民群众获得了主体地位后,需要属于自己的文化地位以及参与到文化创作和欣赏中的权力。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毛泽东早在四十年代延安时期就已经形成的文艺观必须付诸全国性的实践。经历了十七年的反复,直到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毛泽东的文艺观才真正得到了最彻底的实践。
  以毛泽东为主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文艺观在具体实践中是以怎样的策略和技术来进行的,以及中国共产党以怎样的策略和技术来改造和运用图像从而帮助其鼓动为数众多的广大不识字的底层民众拥护和参与到革命运动来,是本文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考察中国共产党文化权力的实践的诸多策略和技术。
  首先考察政治宣传画的源流与发展、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的文艺观、文艺政策,然后进入到宣传画自身,分析宣传画的性质、变化,对宣传画的图像内部内容进行了考察之后,再转入到图像外部,考察文化权力的实践对宣传画的改造及其效果。最后转入到对观看方式的改变的考察,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执行和对文艺的改造,最终改变了文化景观,人民群众的视觉生活也被彻底改变,最终导致了观看方式的反转。
  而正是一系列的策略和技术的实行,才让获得了政治权力的中国共产党在经过一段相当长时期的斗争和改造之后,终于彻底地掌握文化权力,并以此巩固了政治权力。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将文化权力赋予了其所代表的群众,另一方面又让群众在文化权力的实践中得到自我改造。
  本文着眼于实践,以策略和技术为研究的入口,对文化权力的实践进行了详尽分析,从而把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权力尽可能生动和全面地放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进行了考察。
  以宣传画为载体的文化权力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首先确立了一种不同于以往意义的文艺观作为文艺实践的原则,然后采取文艺大众化、群众化的策略,实现群众参与替换专家创作群体。再具体到宣传画的创作上,将宣传画的本质从宣传进一步改造为鼓动,更强调宣传画的实际政治效用。在宣传画的绘画技术上,形成特定的符号体系、风格、构图模式、叙事策略等,最后将宣传画放置在集体观看之下,彻底改变了图像的观看方式,以此推动宣传画深入日常生活,塑造国家观念和阶级意识。
  通过对宣传画的研究,文化权力实践的过程得以清楚地呈现出来。这个过程既是复杂的也是互动的,更重要的是它是实践性的,即在不断的实践中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