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制度对大城市都市区制造业空间的作用机制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6h】

制度对大城市都市区制造业空间的作用机制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4 研究数据、资料与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制度对大城市都市区制造业空间的作用解析框架

2.1 研究综述

2.2 理论基础

2.3 制度的作用解析框架

3 大城市都市区制造业空间演化特征与制度体系

3.1 空间特征识别:制造业空间演化过程及格局

3.2 制度体系构建:影响制造业空间格局的制度体系

3.3 制度作用维度:制度对制造业空间的影响领域

4 制度对大城市都市区制造业企业区位的作用分析

4.1 土地制度对武汉都市区制造业企业区位的作用分析

4.2 开发区制度对武汉都市区制造业企业区位的作用分析

4.3 生态环保制度对武汉都市区制造业企业区位的作用分析

4.4 制度作用下武汉都市区制造业企业区位演变特征

5 制度对大城市都市区制造业产业组织的作用分析

5.1 武汉制造业产业组织结构特征

5.2 产业发展制度对武汉制造业产业组织的作用分析

5.3 制度作用下武汉都市区制造业产业组织的空间特征

6 制度对大城市都市区制造业空间布局的作用分析

6.1 影响大城市都市区制造业空间布局的空间规划制度

6.2 空间规划制度对武汉都市区制造业空间布局的作用分析

6.3 制度作用下武汉都市区制造业空间布局演变特征

7 制度对大城市都市区制造业空间的综合作用模型

7.1 制度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

7.2 制度的激励机制

7.3 制度的约束机制

7.4 制度的综合作用模型构建

8 基于制度创新的大城市都市区制造业空间发展对策

8.1 现有问题及未来制造业发展趋势

8.2 未来大城市制造业转型发展的空间响应

8.3 应对未来大城市制造业空间转型发展的制度创新建议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武汉制造业企业调查访谈问卷

附录3 武汉地方政府调查访谈问卷

附录4 访谈调研的企业与地方政府部门名单

展开▼

摘要

制造业在我国城市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制造业空间同样是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代以来,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大城市都市区逐渐成为制造业发展主要的空间载体。制度因素对大城市都市区制造业空间发展存在重要影响,且具有特定的可探寻的作用领域、方式及内在机制。
  本文在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宏观背景下,以武汉为实证对象,构建制度对大城市都市区制造业空间的作用解析框架,识别大城市都市区制造业空间演化与格局特征,提出影响大城市都市区制造业空间的制度体系,分析不同制度对制造业空间三个主要领域(“企业区位选择—产业组织结构—整体空间布局”)的影响作用,构建制度对大城市都市区制造业空间的综合作用模型,最后提出基于制度创新的大城市都市区制造业空间的发展对策。共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构建“制度对大城市都市区制造业空间的作用解析框架”。基于系统控制理论思维方法、新制度经济学供求理论,构建以“输入:制度供给—转换:制度作用—输出:空间结果—反馈:制度创新”为逻辑主线的“供给主导型”制度解析框架。
  第二部分主要识别“大城市都市区制造业空间演化与格局特征”、提出“影响大城市都市区制造业空间的制度体系”。它们分别是“供给主导型”制度解析框架中“输出端”和“输入端”内容。运用 GIS辅助空间分析方法,以1993-2013年武汉都市区制造业用地矢量数据及第三次武汉经济普查企业数据为研究基础,分别从重构过程、扩展模式、格局特征三个方面来识别1990年代以来武汉都市区制造业空间演化与格局特征。采用泊松区位模型与调研访谈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提出影响武汉都市区制造业空间的制度体系。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制度对大城市制造业空间不同领域的影响作用”。基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的研究尺度,设定“企业区位选择—产业组织结构—整体空间布局”三个影响领域,具体分析不同制度类型对不同影响领域的制度作用及作用下的空间特征。
  第四部分主要构建“制度对大城市都市区制造业空间的综合模型”。在不同制度类型对制造业空间不同影响领域的作用分析基础之上,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认为制度的核心功能是激励与约束,制度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制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两部分,制度主要通过激励及约束机制综合作用于大城市都市区制造业空间发展。
  第五部分主要提出“基于大城市制造业空间转型发展的制度创新建议”。基于制造业空间发展现实问题与顺应未来制造业发展趋势,从创新制度供给与改进制度作用两个方面提出应对未来大城市制造业空间转型发展的制度创新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