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原性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中医辨治规律研究
【6h】

原性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中医辨治规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词表

声明

前言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1.2观察指标

1.3纳入标准

1.4治疗方法

1.5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年龄分布

2.2中医证型分布

2.3治疗前主要症状体征的分布

2.4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比较

2.5不同证型间主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比较

2.6其他

3讨论

3.1西医学对PBC的认识

3.2中医学对PBC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3.3本课题主要研究结果以及机制,治疗的探讨

3.4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肝内小胆管进行性破坏、慢性胆汁淤积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慢性梗阻性黄疸与肝脾肿大,晚期可出现肝功能衰竭与门脉高压等征象。PBC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已知是一种免疫调节紊乱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易感性、免疫机制、感染因素及化学物质等。PBC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剂最先被研究并应用,但各种免疫抑制剂疗效不肯定,或不良反应明显,尤其是激素类药物长期应用会加重患者的骨质疏松,临床一般较少应用。熊去氧胆酸(UDCA)是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治疗PBC的唯一有效药物,但UDCA能否可以显著延长病人生存期及对肝移植的需求尚有不同的观点。肝移植是进展期PBC的首选疗法,但由于肝源、经费、排异反应等各种因素,限制其移植的临床应用,且移植后的肝脏无一幸免的会再次出现PBC,抗线粒体抗体(AMA)的效价会上升。患者也会出现PBC的相关症状。约10%的患者会需要第二次肝移植。中医药治疗PBC,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目前中医药对PBC的总体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国内中医药工作者对PBC进行了不少的阐发,但其观点尚不统一。基于上述研究现状,我们收集湖北省中医院2006.11~2009.12住院的63例PBC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3例病人西医全部予UDCA治疗,中医通过辨证论治给予中药汤剂口服。观察其性别、年龄、中医证型分布、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变化情况,以及各个证型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有无显著性差异,以探究PBC的中医药辨治规律,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为中医药对PBC的进一步认识打下基础。
   方法:
   (1)63病例,入院时详细问诊,做详细的体检,并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包括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甲胎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自身免疫性肝病全套,免疫球蛋白,病毒性肝炎标志物,肝胆脾彩超(必要时进一步做CT检查)。
   (2)治疗上,全部病例西医予UDCA口服,中医通过辨证论治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在治疗过程中,依据其临床症状的变化,中药随证加减。
   (3)出院时,详细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并复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等项目。
   将以上病人资料收集汇总,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应用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17.0以t检验和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其性别、年龄、中医证型分布、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变化情况,以及各个证型间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有无显著性差异。P<0.05为显著性差异界限。
   结果:
   (1)一般资料
   63例患者,其中女性患者49例(77.8%),男性患者14例(22.2%),男女患者之比为2∶7;年龄最小的为29岁,年龄最大者79岁,平均年龄57岁;发现该病时的病程1月~14年,中位数2年,平均住院天数15天。
   (2)中医证型分布
   通过辨证论治,中医证型的分布依次为肝郁脾虚28例(44.4%),湿热蕴结型12例(19.0%),湿滞血瘀型10例(15.9%),肝肾阴虚型8例(12.7%),脾肾阳虚型3例(4.8%),脾阳不振型2例(3.2%)。
   (3)主要症状体征的分布及改善情况
   主要症状为:乏力(*),尿黄(*),纳差(*),腹胀(*),皮肤瘙痒,,右上腹痛(*),睡眠差;主要体征为:皮肤粘膜黄染,腹部移动性浊音(*),脾大,肝掌,双下肢水肿(*),肝大,腹部压痛。治疗前后比较,*P<0.05。
   (4)肝功能检查结果的对比
   肝功能检查项目主要包括:ALT(*),AST(*),r-GT,ALP,TBIL,IBIL,A,G,Tch。治疗前后比较,*P<0.05。
   (5)各个证型间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比较
   湿热蕴结型以尿黄最为常见,乏力,腹胀,纳差,皮肤瘙痒在各个证型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脾肾阳虚型以腹部移动性浊音为多见,肝郁脾虚型,湿热蕴结型,湿滞血淤型和肝肾阴虚型皮肤巩膜黄染出现频率比较高;脾阳不振型由于病例数较少,尚未观察到有意义的结论。湿热蕴结型肝功能损害较其他证型明显。
   结论
   (1)PBC以女性患者多见,本课题收集的病例,男女患者比例为2∶7,且发病年龄多在40~70岁。
   (2)PBC患者的中医证型主要有肝郁脾虚型,湿热蕴结型,湿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脾阳不振型。
   (3)PBC患者,西医通过UDCA,中医通过辨证论治给予中药汤剂口服。其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有较大改善。
   (4)湿热蕴结型以尿黄最为常见,乏力,腹胀,纳差,皮肤瘙痒在各个证型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脾肾阳虚型体征以腹部移动性浊音为多见,肝郁脾虚型,湿热蕴结型,湿滞血淤型和肝肾阴虚型皮肤巩膜黄染出现频率比较高。湿热蕴结型肝功能损害较其他证型明显。
   (5)本实验还证实,PBC患者的AMA阳性率较高。63例病例中,AMA(+)54例(86%)。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