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蕴型蛇串疮的临床观察
【6h】

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脾虚湿蕴型蛇串疮的临床观察

代理获取

摘要

研究目的:
   观察除湿胃苓汤加减方治疗脾虚湿蕴型蛇串疮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
   1两组共80例患者,均为2011年5月至2011年11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带状疱疹专科门诊就诊,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的脾虚湿蕴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中药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年龄在18岁至70岁之间,性别、年龄、初诊时病程、皮疹部位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中药组内服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10g、白术10g、厚朴15g陈皮10g、板蓝根15g、元胡30g、白花蛇舌草15g、土茯苓15g、全蝎10g、车前子15g、泽泻30g、生甘草8g等);对照组口服伐昔洛韦片(罗乃韦)0.3g po bid;皮疹局部外用金甘油(武汉市第一医院自制药品),喷昔洛韦乳膏(丽科爽),2次/天;物理治疗采用NK808机局部照射(1次/天);10天为一个疗程。
   3治疗过程中观察两组病例皮疹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止痛时间;治疗一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病例的疗效、止痛及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观察过程中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有效地予以处理。
   4统计学方法:中药组与对照组受试对象临床资料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止疱、结痂、止痛时间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临床疗效、止痛率及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等定性指标比较用方差x2检验,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初诊时病程及皮疹发病部位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观察一个疗程后的结果表明:在止疱时间和结痂时间方面,中药组要优于对照组;在平均止痛时间、临床疗效、止痛率及预防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讨论:
   带状疱疹是一种感染VZV引起的自限性的皮肤疾病,为潜伏水痘病毒再激活表现,免疫系统健全者痊愈后通常无后遗症,年老体弱等免疫低下者常患有严重的疼痛、皮疹和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抗病毒和免疫制剂进行治疗,但是远期疗效尚不满意,尤体现在后遗症的治疗治疗方面。
   带状疱疹属于中医“蛇串疮”范畴,其发生多因脾胃亏虚,外感风湿火毒之邪,内伤情志、饮食不节而发;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脾胃虚弱为本,湿、热、瘀为标,与肝、胆、脾、心等脏腑相关联。临床多用扶正祛邪法治疗,具体治法上多以清热解毒,理气活血止痛,健脾化湿为主。我们临床发现,本病临床多虚实并见,在正虚的基础上兼有热毒、气滞、血瘀阻络的表现。因此,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标本兼治,这样才能有效的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从临床观察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病例有劳累、熬夜等免疫力下降诱因及伴有慢性疾病、脾虚相关的症状,年老体弱者尤甚,因此认为本病发病与脾虚关系密切,本虚标实者较多,现代研究证明脾虚证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在临床中运用各种健脾治法、标本兼治,均能增强病患体质、即提其高机体免疫力从而减少发病机会、并能缩短病程、促进痊愈。同时由于本病的皮疹表现主要以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为特征。因此在治疗上,我们多选用具有健脾除湿的除湿胃苓汤为主加减,有健脾利湿,活血通络、解毒止痛之功,用于治疗脾虚湿蕴型带状疱疹,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抗炎、抗病毒及止痛消肿,疗效满意。结果表明,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确切,具有很好的理论和临床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