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细胞线粒体功能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6h】

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细胞线粒体功能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代理获取

摘要

目的:
   目前,全球大约有一半帕金森病患者在中国。中国的帕金森病患者人数将随着社会老年化逐年递增。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中老年神经变性疾病,多在60岁以后发病。临床上PD患者的症状表现为渐进强直,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和姿势不稳等症状[1,2]。其病理特征是黑质致密部(SNpc)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丢失,多巴胺及其代谢物的水平下降,并形成路易小体(Lewy bodies)[3]。PD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但是确切的发病机理至今尚不清楚。目前PD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通过恢复纹状体DA与Ach递质系统平衡以缓解症状,但是不能阻止病情发展且常伴随出现毒副反应[4]。针灸作为一种纯自然的传统疗法,安全可靠,在PD的临床治疗中被广泛运用。本实验通过观察电针风府、太冲穴对PD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TH阳性神经元数目、黑质细胞线粒体复合物Ⅰ~Ⅳ活性及黑质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电针治疗对黑质细胞线粒体功能及超微结构的影响,以期揭示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
   方法:
   SD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四个组:正常组、溶剂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治疗组。采用鱼藤酮颈背部皮下注射法制备PD模型。
   (1)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按照行为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目。
   (3)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大鼠黑质细胞线粒体复合物Ⅰ~Ⅳ活性。
   (4)采用电镜观察各组大鼠黑质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
   结果:
   (1)与模型组相比较,电针治疗组行为学异常明显改善(P<0.05)。正常组和溶剂对照组无行为学改变。
   (2)模型组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少于正常组(P<0.01)和溶剂对照组(P<0.01)。电针治疗组黑质TH阳性神经元数目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1)。
   (3)模型组的线粒体复合物Ⅰ的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电针治疗组的线粒体复合物Ⅰ的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各组线粒体复合物Ⅱ、Ⅲ、Ⅳ无显著差异。
   (4)正常组和溶剂对照组黑质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模型组与电针治疗组黑质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均出现异常改变,且模型组比电针治疗组更显著。
   结论:
   电针能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异常,能增强线粒体复合物Ⅰ的活性,而且能抑制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丢失和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提示线粒体复合物Ⅰ功能障碍在帕金森病发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可能是针刺治疗作用的靶点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