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通络和血汤治疗痛性周围神经病(血瘀证)的疗效观察
【6h】

通络和血汤治疗痛性周围神经病(血瘀证)的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方法及评定标准

2.3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疗效观察

3.2 安全性观察

3.3 随访观察

讨论

1.中医学理论对疼痛的认识

1.1 疼痛的病因

1.2 疼痛的病机

1.3 疼痛的治疗

2 现代医学对痛性周围神经病认识

2.1 痛性周围神经病的定义与流行病学调查

2.2 痛性周围神经病的症状特点

2.3 痛性周围神经病发病机制

2.4 痛性周围神经病的药物治疗

3.通络和血汤组方原理探讨

4.通络和血汤组成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痛性周围神经病病变过程中多有血瘀因素参与,以调和气血,通络止痛为治则,自拟通络和血汤,观察通络和血汤在治疗痛性周围神经病(血瘀证)的临床效果、中医证候疗效、对持续睡眠时间的影响。
   方法:
   1.临床资料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中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病例55例。随机分配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研究过程中剔除3例,完成研究52例,两组各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程度、原发病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西药基础治疗:①健康宣教;②尼美舒利分散片口服,用药7天后患者疼痛程度无改善且难以忍受则换用卡马西平片口服;③甲钴胺,肌肉注射7天后改为片剂口服;④维生素B1片口服。对照组予以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通络和血汤口服。通络和血汤药物由湖北省中医院中药房提供,药物组成:当归10g、白芍10g、生地10 g、川芎10 g、郁金10g、柴胡10g、全蝎5g、蜈蚣1条、茯苓15g、白术10g、延胡索10 g、甘草6g。患者自煎或代煎,按传统方法煎煮,每副中药先煎30分钟,二煎30分钟,两次煎煮药物合为一剂,分2次湿服,每次约服200ml。以7天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不得同时服用对治疗结果可能有影响的药物。
   3.疗效观察3个疗程结束后评定两组患者痛性周围神经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用药安全。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患者继续用药情况及疼痛程度。
   4.安全性观察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前检查血液分析、尿液分析、大便常规+隐血试验、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全套、心电图、血糖,治疗结束后复查以上项目。并随时记录、处理两组患者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事件。
   5.统计方法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采用双侧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双侧P<0.01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26例,治愈4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4.62%;对照组26例,治愈2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6.92%。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改善痛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中医证候疗效分析治疗组26例,治愈5例,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26例,治愈0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3.08%。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改善痛性周围神经病(血瘀证)中医证候,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
   3.安全性观察在治疗观察期间,治疗组患者无明显主观不适,血、尿、粪常规及心电图、肝、肾功能、凝血全套检查均未出现异常。对照组中2例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4例患者出现头晕,未处理可继续用药,血、尿、粪常规及心电图、肝、肾功能、凝血全套检查均未出现异常。
   4.随访观察第3疗程结束时治疗组12人,对照组17人未停用卡马西平;这部分患者4周后随访卡马西平停药人数治疗组5人,对照组2人;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停药人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3疗程结束时卡马西平已停药患者,治疗组14人,对照组9人,4周后随访,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2例患者疼痛复发需再次用药治疗,再次用药人数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时,治疗组平均视觉模拟评分(VAS)(29.31±11.48),对照组平均VAS评分(40.77±11.7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平均VAS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
   结论:
   根据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改善痛性周围神经病(血瘀型)的临床症状,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总有效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根据中医证候疗效观察,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痛性周围神经病(血瘀证)的中医证候均有改善作用,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明显的优于对照组。根据安全性观察,通络和血汤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两组卡马西平停药人数、停药后疼痛复发再治疗人数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平均VAS显著低于对照组VAS。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