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柴石退热颗粒对乙型脑炎病毒体外感染BHK细胞的影响及流行性乙型脑炎辨证规律的研究
【6h】

柴石退热颗粒对乙型脑炎病毒体外感染BHK细胞的影响及流行性乙型脑炎辨证规律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英文缩略图

前言

第一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辨证规律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症候要素与辨证分型及治疗的分析

1.临床资料

2.结果

3.讨论

第二节 柴石退热颗粒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

2.结果

3.讨论

第一章 小结

第二章 柴石退热颗粒对乙脑病毒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柴石退热颗粒对BHK-21细胞的毒性测定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节 柴石退热颗粒对JFV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章 小结

讨论

1.中医辨证分型的症候要素及转归分析

2.乙脑中医恢复期辨证分型的完善

3.乙脑中医治法及有效中药的研究

4.柴石退热颗粒抗乙脑病毒的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附录2: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预案(中医部分)2011年版

附录3:CRF表

附录4:图表

附录5: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一部分 目的: 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遵照循证医学原则,通过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梳理流行性乙型脑炎不同证型的中医症候要素及结局转归,总结其病机、传变及预后规律,验证中医预案的科学性和准确度,对2011年乙脑中医预案进行完善。运用不同中医方案治疗乙脑患者,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乙脑中医治法,筛选有效中成药。从而系统深化乙脑的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认识,为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传染病规范化体系的建立提供科技支撑。 方法: 在2012年6月至2012年10月间,现场考察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284例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参照2009年中医药行业专项“中医药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规律与诊疗方案的研究”(简称乙脑项目)课题组制定的中医预案,在急性期将所有病例分为轻型(毒蕴肺胃证)、普通型(毒损脑络证)、重型(毒陷心包证)、极重型(阴阳衰竭证),填写《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调查表》(CRF表),记录人口学资料,各症状、体征发生的程度、频次、出现时间、消失(或明显减轻)时间,中医证候及舌脉信息,中医辨证分型,住院时间,用药记录,结局判断,随访记录等。将CRF表记录的中医症候要素按照不同证型进行整理和排序。 根据“乙脑项目”临床实施方案的分组方法,轻型、普通型病人纳入随机组,重型、极重型纳入队列组。通过计算机软件(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评价中心中央随机系统)生成随机数字,具体采用区组与动态随机结合方法,应用SAS9.1.3统计软件PROC PLAN程序进行随机化分配,将受试者所接受处理随机安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①中医辨证处方②柴石退热颗粒③抗病毒口服药④喜炎平注射液。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对高热、神昏、抽搐(乙脑三大主症)的治疗效果、对预后的影响。尤其以发热为切入点,观察中医治疗方案中有效药物的临床疗效。 定量资料的描述将计算均数、标准差、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定性资料描述各类的例数及百分数。 统计学处理由SPSS16.0软件完成,两组可比性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进行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组间比较用LSD法。P<0.05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意义,P<0.01指差别显著。 结果: 1.病例资料:2012年本研究共观察乙脑病例284例,在急性期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毒蕴肺胃型61例,占总例数的21.48%;毒损脑络型114例,占总例数的40.14%;毒陷心包型98例,占总例数的34.51%;阴阳衰竭型11例,占总例数的3.87%。年龄最小为3月,最大为15岁,平均年龄5岁7月;男女比例为1.63∶1。 2.传变及预后规律:毒蕴肺胃证病在卫表,易于治愈;毒损脑络证为气分热甚,邪在中焦,或气营同病、有生风之兆,大部分临床可治愈。毒陷心包证为热毒内陷营分,耗气伤津,兼或营血同病,动风耗血,或兼湿热并重、痰湿内生,约30%病患预后欠佳;阴阳衰竭见热伤气阴,易成内闭外脱、亡阴亡阳之象,病情危重,须积极抢救生命。并且,乙脑病情变化较一般温病更迅速更危重。 3.恢复期,近40%病情较轻者中医症候要素:纳差、便秘、乏力少言、低热、多汗、口渴、胸闷、恶心,或伴肢体痉挛、颈强;舌象:舌暗红、少苔、质干,舌淡暗、苔白厚、舌体胖大;脉象:脉细无力。 另有23.8%例病情较重者中医症候要素:发热易反复、伴抽搐、神志不清、头痛,肢体强直、神志呆滞、记忆力下降、肢体瘫痪、失语、面肌瘫痪、性格改变;舌象:舌淡或暗红、苔白厚,舌暗或紫、有瘀斑瘀点;脉象:细涩、弦细。 4.将两期五种中医辨证分型症候要素与2011年中医预案分型要素对比,发现两点不同之处:①部分发热者伴胸闷、纳差、便溏、苔薄白或白厚,提示暑热挟湿致病。②部分邪犯气营或营血同病者,病程较长、病情偏重,在恢复期有18%的病例出现肢体强直、神志呆滞、肢体瘫痪、失语、面肌瘫痪、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观察结束时仍有11.6%的病例出现残障,表现出痰瘀阻滞,经脉失养之证。 5.临床疗效:观察结束时,分析中西医结合组与对照西医组的疗效,结果显示,随机组疗效:治疗组治愈率90.6%,好转率7.69%,无效率1.71%;对照组治愈率74.14%,好转率18.97%,无效率6.7%。队列组疗效:治疗组治愈率67.53%,好转率23.37%,无效率9.09%;对照组治愈率46.88%,好转率40.62%,无效率12.5%。随机组和队列组分别组内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 6.三大主症疗效分析: 随机组,治疗组退热中位数为72小时,对照组为96小时;队列组,治疗组退热中位数为96小时,对照组为144小时;通过生存分析法比较,两研究组加用中医治疗组退热趋势快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机组,治疗组神志完全复苏时间中位数为72小时,对照组为120小时;队列组,治疗组退热中位数为85小时,对照组为132小时;通过生存分析法比较,两研究组加用中医的治疗组神志恢复正常趋势快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筛选CRF表抽搐各类型的止痉情况,逐天进行记录,并与基线对比(观察第一天),结果显示:随机组治疗第三天,两组较基线均有缓解,且治疗组缓解优于对照组;队列组治疗第五天,两组较基线均有缓解,且治疗组缓解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7.284例乙脑患者,治疗组194例均按照中医治疗方案执行,中药使用率达100%,治愈率为83.6%,其中服用柴石退热颗粒有44例,治愈率为93.18%;中医辨证处方33例,治愈率为81.82%;抗病毒口服液30例,治愈率73.33%、喜炎平注射液120例,治愈率84.16。 8.其他中成药使用程度依次是:炎琥宁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安官牛黄丸、四磨汤、保和丸等。中医辨证处方主方使用程度依次是:白虎汤、银翘散、三仁汤、清营汤、泻白散、竹叶石膏汤、沙参麦冬汤、羚角钩藤汤等。 9.柴石退热颗粒治疗乙脑44例,平均退热起效时间为10.23±6.24h,平均完全退热时间为68.92±18.54h;对照组治疗乙脑31例,平均退热起效时间为12.53±7.31h,平均完全退热时间为106.55±24.83h;两者分别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10.柴石退热颗粒治疗乙脑,对队列组病人治愈率优势大于随机组,在退热的同时,可以有效缓解神昏、抽搐、缩短疗程、降低后遗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安全性检测: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不良事件发生与药物无关,极少数病例出现胃肠道反应,对症处理后消失。 结论: 本研究表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于夏季,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男性略多于女性。乙脑中医病机及传变规律基本符合卫气营血传变特点,乙脑传变更迅速,病情较一般温病更危重。通过对2012年临床中医症候要素的梳理,并与乙脑中医预案内容进行对比,证明乙脑项目中医预案对乙脑的分期分型辨证治疗符合临床实际,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发现2012年乙脑致病的特点为暑热挟湿,治疗原则在“清热解毒”基础上,注意湿热并除,加用淡渗利湿中药。并对2011年中医预案恢复期加以优化,增加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 我们用大量的临床数据和现代科研技术方法证实中医药在防治乙脑这种病毒感染类传染病中作用突出,在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筛选出有效中成药如喜炎平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柴石退热颗粒、抗病毒口服液、安官牛黄丸等等。其中,柴石退热颗粒临床治疗乙脑效果主要表现在退热起效时间快、退热效力强、有效控制抽搐及减轻意识障碍,缩短疗程,同时,可以降低重症乙脑后遗症的发生。对重症病例的治疗优势尤为明显。 由此可见,中医药治疗再发的经典传染病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深入发掘先辈治疗经验,对防治此类传染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部分 目的: 以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为支撑,在细胞水平上对柴石退热颗粒抗乙脑病毒(JEV)的作用功效及作用靶点进行初步探索,为中药抗乙脑病毒提供客观实验依据,从而扩大柴石退热颗粒抗病毒谱,同时,为下一步进行分子基因水平的研究以及整体动物试验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BHK-21传代细胞株建立乙脑病毒体外细胞感染模型,检测实验用病毒的活性,以BHK细胞检测药物细胞毒性,再以不同浓度的药物干预细胞,通过不同给药方式,使用同步感染法和空斑减少计数测定病毒滴度,分别考察药物对JEV感染细胞的抑制作用,对病毒的直接杀伤作用,以及药物对JEV吸附、侵入细胞的阻断作用和细胞内增殖的抑制作用。另设立利巴韦林药物对照组和病毒感染对照组。 所得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组间比较用LSD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所有统计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显著意义。 结果: 1.乙脑感染细胞体外模型的建立:本实验所用JEV为强毒株,经活化后接种于BHK-21细胞,使细胞在48-72小时间发生细胞膜变圆、细胞染色质加深、细胞脱落、凋亡等病理变化,并且病毒在细胞传代3次后病变时间趋向稳定。 2.药物细胞毒性实验:利巴韦林随着药物浓度的递增,显示出抑制细胞扩增的效应,在1600 ug/ml浓度下可将细胞生长速度减慢三倍,但不引起细胞凋亡;而柴石退热颗粒对细胞的毒性表现在对细胞的杀伤,当药液浓度达到320ug/m1时,大部分BHK-21细胞表现出坏死。柴石退热颗粒药液的最大无毒浓度(TD0)为160ug/ml,利巴韦林10ug/ml即可达到对乙脑病毒的抑制作用。 3.药物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柴石退热颗粒40,80,160 ug/ml组、利巴韦林组与病毒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柴石退热颗粒160 ug/ml组与柴石退热颗粒40 ug/ml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160 ug/ml组与利巴韦林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4.柴石退热颗粒对JEV的直接杀伤作用:柴石退热颗粒160 ug/ml组较病毒对照组,病毒滴度下降了约53333.3 PFU/ml,但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无意义。 5.柴石退热颗粒抑制JEV复制的作用靶点研究:柴石退热颗粒160ug/ml组预处理细胞后感染病毒能降低其复制率,与病毒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柴石退热颗粒80、160 ug/ml组在病毒侵染细胞时给药,能一定程度阻断JEV的入侵,较病毒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两浓度之间对病毒入侵的影响无差别;柴石退热颗粒160 ug/ml组作用于病毒在细胞内复制环节,对病毒复制的影响较病毒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本实验成功利用BHK-21传代细胞建立了乙脑病毒感染细胞的体外模型,观察柴石退热颗粒对乙脑病毒感染的抵制作用。结果显示,柴石退热颗粒在体外细胞模型上能较好的抑制乙脑病毒感染,且抑制作用与中药浓度呈正相关,高浓度组作用效果与利巴韦林相当。该药物抗JEV的作用机制表现在药物对JEV吸附、侵入细胞的阻断作用和细胞内增殖的抑制作用。同时,说明柴石退热颗粒对宿主细胞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