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标本配穴电针干预对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功能影响研究
【6h】

标本配穴电针干预对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功能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标本配穴电针干预对慢性心肌缺血大鼠形态、行为学及心电图S-T段振幅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标本配穴电针干预对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肌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标本配穴电针干预对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影响研究

1.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标本配穴电针干预对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大鼠GAPDH、CS、CCO活性的影响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线粒体与心肌的保护效应探讨

附录二 附图

附录三 研究生期间已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心肌缺血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针灸疗法具有无毒副作用、操作方便及价格低廉等优势,对心脏生理活动有良好的调整作用,可以有效地预防、治疗心肌缺血。本实验采用“标本配穴”电针方法对大鼠进行干预,以心肌能量改变为切入点,观察心肌细胞三步有氧呼吸的相关酶GADPH、CS、CCO活性,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心肌微观组织结构,大鼠心电图S-T段及形态与行为学变化,从局部至整体分析“标本配穴”腧穴配伍方法对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效应,探讨“标本配穴”电针干预对慢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效果。
  方法:
  本实验选用3月龄Wistar雄性大鼠45只,体重180~220g,编号后按随机数字表分入空白组、模型组、标本配穴电针干预组,每组15只。三组大鼠适应性喂养3日后,于第4日起正常组大鼠连续7天在颈背部皮肤丰厚处按照5mg/kg行皮下注射0.9%无菌生理盐水;模型组大鼠连续7天在颈背部皮肤丰厚处按照5mg/kg行皮下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建造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干预组大鼠连续7天给予足三里、关元、内关电针干预,同侧足三里与内关组成一对接通电极,关元旁5mm处另直刺一针,与关元组成一组接通电极,采用韩式-200型号电针治疗仪,选用疏密波,2~100Hz,1mA,每天干预10分钟。电针干预后在颈背部皮肤丰厚处按照5mg/kg行皮下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建造慢性心肌缺血模型,造模后继续给予电针干预14天。分别于第3天、第10天、第17天、第24天记录三组大鼠心电图S-T段振幅与一般情况,于第25天取材,观察心肌组织结构及线粒体超微结构,检测线粒体呼吸控制率、心肌组织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柠檬酸合成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及组织内ATP含量。
  结果:
  1.大鼠一般情况观察比较:在实验过程中,模型组大鼠眼角附着分泌物,口唇紫绀或淡,鼠尾色淡,鼠毛稀黄,精神萎靡,反应能力减弱、饮食量减少;干预组大鼠仅表现为眼迷、易惊,其余如常。
  2.心电图S-T段振幅比较:模型组与干预组大鼠在造模后心电图S-T段明显升高,与正常组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干预后,干预组大鼠S-T段趋于正常,与模型组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3.大鼠心肌组织病理结构的比较:光学显微镜下模型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部分纤维结构破坏,细胞核固缩,心肌间质水肿、出血,炎症细胞浸润间隙增大。干预组大鼠组织结构大致正常,少量心肌纤水肿、结构模糊,心肌间质存在少量红细胞,轻度水肿。透射电镜下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肌原纤维断裂、结构模糊,排列紊乱,闰盘融合、形变,心肌细胞肿胀、空化、破坏,细胞核破坏,线粒体排列紊乱,部分线粒体固缩、肿胀、空泡样病变,线粒体嵴断裂成絮状或缺失。干预组大鼠部分肌丝溶解、断裂,心肌细胞轻微肿胀,轻度空化,线粒体排列稍紊乱,部分线粒体水肿、存在空泡样病变。
  4.大鼠心肌组织ATP含量的比较:模型组的大鼠心肌组织ATP含量明显低于空白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组的大鼠心肌组织ATP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但干预组心肌组织ATP含量低于空白组,差异显著(P<0.01)。
  5.大鼠心肌线粒体RCR的比较:模型组的大鼠线粒体RCR明显降低处于异常水平,与空白组线粒体RCR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组的大鼠线粒体RCR处于正常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但干预组线粒体 RCR低于空白组,差异显著(P<0.01)。
  6.大鼠心肌组织GAPDH活性比较:模型组的大鼠心肌组织GAPDH活性明显低于空白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组的大鼠心肌组织GAPDH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但干预组心肌组织GAPDH活性低于空白组,差异显著(P<0.01)。
  7.大鼠心肌组织CS活性比较:模型组的大鼠心肌组织CS活性明显低于空白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组的大鼠心肌组织CS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但干预组心肌组织CS活性低于空白组,差异显著(P<0.01)。
  8.大鼠心肌线粒体CCO活性比较:模型组的大鼠心肌线粒体CCO活性明显低于空白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组的大鼠心肌线粒体CCO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但干预组心肌线粒体CCO活性低于空白组,差异显著(P<0.01)。
  9.心肌线粒体 RCR、心肌组织 GAPDH、CS、CCO活性与心肌组织ATP含量相关分析:大鼠心肌组织ATP与心肌线粒体RCR、心肌组织GAPDH、CS、CCO活性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R2分别为0.886、0.942、0.908及0.949。
  结论:
  1.使用连续注射ISO的方法可以成功诱建大鼠慢性心肌缺血模型,且操作简便、可控、成功率高。
  2.“标本配穴”电针干预能够改善实验大鼠心脏的心电活动及心肌组织形态学表达,防止心肌组织结构的破坏,修护心肌缺血性损伤,更对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起到了良性的调节作用。
  3.“标本配穴”电针干预增加试验大鼠心肌细胞有氧呼吸相关酶的活性,提高心肌产能、提升心肌组织中ATP含量,增加对心肌组织的能量供应,从而对心肌组织起到了良性的调节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