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频率电针治疗慢性瘙痒的临床观察及对IL-4、IFN-γ水平的影响
【6h】

不同频率电针治疗慢性瘙痒的临床观察及对IL-4、IFN-γ水平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2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

1.4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退出(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学分析

3.1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比较结果

3.2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IL-4、IFN-γ含量的变化

3.3安全性观察

4讨论

4.1中医对慢性瘙痒的认识

4.2 西医对慢性瘙痒的认识

4.3 针灸治疗慢性瘙痒的现况

4.4电针治疗慢性瘙痒的依据

4.5穴位选择依据

4.6指标选择依据

4.7 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瘙痒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

NRS、ES评分标尺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慢性瘙痒(Chronic Pruritus, CP)是许多皮肤病及系统性疾病的常见症状,常导致与睡眠、焦虑、注意力等有关的很多问题,对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影响。由于引起瘙痒的机制是多种多样的,故在临床实践中有效的止痒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本课题采用不同频率的电针(2Hz、100Hz)治疗慢性瘙痒患者,通过观察治疗前后数值评定量表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情绪评分(EmotionalScase,ES)评分变化,评估不同频率电针治疗慢性瘙痒的疗效差异,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情况评估电针治疗慢性瘙痒的安全性,同时,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浆中 IL-4与 IFN-γ的表达水平变化,进一步探求电针治疗慢性瘙痒可能的机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7例慢性瘙痒患者随机分为高频电针组、低频电针组及药物组,其中脱落4例,最终33例纳入为观察对象,高频电针组13例,低频电针组10例,药物治疗组10例,高频电针组在基础药物治疗上加用高频电针治疗(选取患者双侧曲池、合谷、血海、阴陵泉,曲池、合谷接一对电极,血海、阴陵泉接一对电极),针刺得气后采用100Hz高频电针治疗,每次治疗30min;低频电针组在基础药物治疗上加用2Hz低频电针治疗,针刺穴位、电流强度、电针连接方法及治疗时间同高频电针组;药物组采用皮肤科对慢性瘙痒的基础治疗方法,即每天口服盐酸西替利嗪10mg。1周为1个疗程,三组均连续治疗2周,并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症状、体征指标的观察,并进行NRS、ES评分及临床有效率的计算,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 IL-4、IFN-γ的含量。 结果: 1.患者治疗前后NRS评分、ES评分比较:三组患者2个疗程治疗后NRS评分及E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治疗后,高频电针组较低频电针组、药物组NRS评分及ES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低频电针组与药物组NRS评分及E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 2.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高频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2.3%,低频电针组总有效率为70%,药物组总有效率为60%;高频电针组与低频电针组、药物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频电针组与药物组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患者治疗前后IL-4、IFN-γ含量的变化:三组患者治疗后IL-4含量均降低,IFN-γ含量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频电针组较低频电针组、药物组 IL-4、IFN-γ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低频电针组与药物组IL-4、IFN-γ含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电针治疗慢性瘙痒的疗效确切,高频电针组疗效优于低频电针组、药物组; 2.电针治疗慢性瘙痒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外周血中 IL-4、IFN-γ的表达水平实现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