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豆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
【6h】

大豆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灰斑病不同的发病级别对产量影响不同,随发病程度的加重,产量损失有加大的趋势。
   在自然堆积的处理中,叶、茎、荚均能产生孢子,以茎和荚的产孢量多,各不同部分的产孢量明显多于埋入地下不同处理的相应部位。
   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与品种有密切关系,在大豆灰斑病发生较重的地方,生产上主要推广品种中,表现抗病的品种很少,大部分品种都属于中抗~感病类型。
   用自行筛选的一套鉴别寄主共鉴定出10个致病型。其中以l号致病型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其次是7号致病型,10号致病型占第三位;其它依次2号、3号、9号、4号、8号、6号和11号。
   毒力频率测定,明确了黑龙江省部分主要推广品种和有希望品系的抗病性。一些大豆灰斑病菌株对当地主要推广品种都有较高的毒力频率,毒力频率较低的有2个品种,毒力频率中等的有7个品种;毒力频率高的有14个品种。
   对648份大豆新品系鉴定结果,高抗品系55份,抗病品系80份,中抗品系210份,感病和高感品系303份。大豆生产上主要栽培品种一半以上对l号生理小种具有一定抗病能力,有28份是中等抗性水平。
   感病品种连片种植中,感病品种绥农8号发病程度最高,黑河4号次之。抗感品种间作后,每一感病品种病情指数均低于相应对照,合丰25号下降的最为明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