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1917年-1980年初期叶尼塞河流域的苏中关系》(第三章)汉译实践报告
【6h】

《1917年-1980年初期叶尼塞河流域的苏中关系》(第三章)汉译实践报告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外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翻译过程描述

1.1 译前准备

1.2 工具使用

1.3 翻译时间计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翻译案例分析

2.1.1 副动词翻译

2.1.2 形动词翻译

2.1.3 词义的选择

2.2 句法层面

2.2.1 增译法

2.2.2 减译法

2.2.3 断句法

2.2.4 被动旬翻译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翻译实践总结

3.1 翻译心得

3.2 翻译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附录:原文/译文

展开▼

摘要

中苏同盟的形成、发展和破裂的历史过程,一直是国际学界十分关注的课题。冷战结束以来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中苏关系史的基本叙事存在重大缺陷和舛误。《1917年-1980年初期叶尼塞河流域的苏中关系》一书是由俄罗斯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汉学家、历史学博士弗拉基米尔·格里高利耶维奇·达奇申(ВладимирГригоръевичДацышен,1964-)编写。
  本翻译实践报告选取的材料是《1917年-1980年初期叶尼塞河流域的苏中关系》一书的第三章。该章通过四小节向详细展示了中苏关系从二战结束初期的“中苏同盟”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交恶”再到1982年“中苏关系开始正常化”的一个历史变化过程。
  笔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要从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对翻译材料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翻译过程中运用频率较高的翻译方法进行总结和研究,词汇方面分析了副动词、形动词和词义选择;句式方面——增译法、减译法和断句法。笔者希望能给从事此类文稿翻译的译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著录项

  • 作者

    林琦;

  •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

  • 授予单位 黑龙江大学;
  • 学科 翻译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孙超;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H355.9;
  • 关键词

    文稿作品; 俄汉翻译; 翻译策略; 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