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戏团之夜》的巴赫金狂欢化特征研究
【6h】

《马戏团之夜》的巴赫金狂欢化特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Introduction

0.1 The Bibliography of Angela Carter

0.2 The novel:Nights at the Circus

0.3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1 Bakhtin’s Theory of Carnivalization

1.1 The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arnivalization

1.2 The Characteristic of Carnivalization

1.3 The Main Artistic Principles of Carnivalization

Chapter 2 The Carnivalistic Characterization

2.1 Fevvers——"Aerialiste"

2.2 The Museum of Women Monsters

2.3 Buffo the Great

Chapter 3 The Carnivalistic Plot

3.1 Parody of Fairy Tales

3.2 Rewriting the Classic Literature

3.3 Crowning and Decrowning

Chapter 4 The Carnivalistic Writing Technique

4.1 The Carnivalistic Chronotope

4.2 The Carnivalistic Language

Chapter 5 The Carnivalistic Theme

5.1 Patriarchal Oppression on Women

5.2 Women's Rebellions against Patriarchy

5.3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Heterosexual-Relationship

Conclusion

Notes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展开▼

摘要

安吉拉·卡特是英国最具有独创性的作家之一,以改写童话经典和其无与伦比的独创风格著称于文坛。《马戏团之夜》被评论界普遍认为这是卡特最为出色的一部作品。它讲述的是一个年轻美国记者华尔兹,为了探寻马戏团中的核心人物,一个长着翅膀的“女飞人”飞飞的真伪,跟随马戏团的步伐由伦敦出发,经过圣彼得堡和西伯利亚,最后回到伦敦途中所发生的故事。国内外对《马戏团之夜》这部作品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国内主要从女权主义主题,独特的魔幻现实写作风格,国外主要从作品中的人物意象等角度分析。很少有人尝试从巴赫金狂欢化角度分析《马戏团之夜》。本文试图运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解读文本中的狂欢化特征,提供一个新的文学批评视角。
  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对小说进行分析。引言简要介绍安吉拉卡特的生平,《马戏团之夜》的写作背景,以及归纳国内外对这部小说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创新的意义;第一章介绍了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定义和发展,探究狂欢节,狂欢式,狂欢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归纳狂欢化文学的特点和创作原则。第二章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探究巴赫金狂欢化的体现,从菲芙斯的翅膀,畸形女性博物馆中怪诞的女性形象以及马戏团中丑王巴弗的人物刻画展现巴赫金狂欢化的颠覆打破传统的精神。第三章对故事情节进行阐述,卡特用戏拟,改写以及加冕和脱冕的写作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亦虚亦实,似曾相识的故事情节。第四章分析了小说体现的独特的狂欢化时空体和狂欢化的语言。从混乱的时间,空间到广场化粗鄙的语言以及菲芙斯的笑都体现了狂欢化的颠覆的世界。第五章笔者对小说的主题进行分析,从父权制对女性的压迫,继而女性的反抗,再到最后男性的重生和男女之间的真爱,展现卡特的独特的写作风格,对主题的完全颠覆。结论部分对整片论文进行简要归纳,并指出从狂欢化这个角度来解读卡特的小说,可以探寻到除被讨论较多的女性主义、互文性等方面之外她的创作中其他丰富多彩的层面,进一步发现她的小说从内容到形式上的自由、开放、多元的无限可能性。这种渗透小说作品本身和其作者创作的狂欢化文学的精神,是本文所试图发掘并加以论证的安吉拉·卡特文学创作的独特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