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氟吡菌胺在番茄中的残留及对其生理生化和品质的影响
【6h】

氟吡菌胺在番茄中的残留及对其生理生化和品质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农药残留分析研究现状

1.1.1 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1.2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2 农药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1.2.1 农药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1.2.2 农药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1.2.3 农药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1.2.4 农药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1.3 农药对番茄食用品质的影响

1.3.1 农药对水分含量的影响

1.3.2 农药对总酸度的影响

1.3.3 农药对还原性糖含量的影响

1.4 氟吡菌胺简介

1.4.1 理化特性

1.4.2 生物活性及毒理学性质

1.4.3 残留分析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氟吡菌胺在番茄中的残留消解研究

2.1 田间试验

2,1.1 试验时间

2.1.2 试验地点

2.1.5 试验作物

2.1.6 试验方法

2.2 氟吡菌胺残留的分析方法

2.2.1 主要仪器设备

2.2.2 主要原料与试剂

2.2.3 样品前处理

2.2.4 样品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标准曲线

2.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2.3.3 色谱条件的优化

2.3.4 质谱条件的优化

2.3.5 方法的分析时间和灵敏度

2.3.6 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2.3.7 实际样品的分析

2.3.8 MRM色谱图

2.3.9 氟吡菌胺的残留消解动态

2.3.10 氟吡菌胺的最终残留

2.4 小结

2.4.1 氟吡菌胺在番茄果实及土壤中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2.4.2 氟吡菌胺在番茄及土壤环境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2.4.3 氟吡菌胺在番茄果实及土壤环境中的最终残留

2.4.4 合理使用建议

第3章 氟吡菌胺对番茄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3.1 田间试验

3.1.1 试验时间

3.1.2 试验地点

3.1.3 试验药剂

3.1.4 试验作物

3.1.5 田间试验方案

3.2 主要试剂

3.3 主要仪器设备

3.4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3.4.1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测定

3.4.2 过氧化物酶活力的测定

3.4.3 过氧化氢酶活力的测定

3.4.4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3.4.5 脯氨酸含量测定

3.5 数据分析

3.5.1 喷施氟吡菌胺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影响

3.5.2 喷施氟吡菌胺对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

3.5.3 喷施氟吡菌胺对过氧化氢酶活力的影响

3.5.4 喷施氟吡菌胺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5.5 喷施氟吡菌胺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6 结果与讨论

第4章 氟吡菌胺对番茄食用品质的影响

4.1 田间试验

4.1.1 试验时间

4.1.2 试验地点

4.1.4 试验作物

4.1.5 田间试验方案

4.2 番茄品质分析

4.2.1 仪器设备

4.2.2 番茄品质指标的测定

4.3 数据分析

4.3.1 喷施氟吡菌胺对番茄水分含量的影响

4.3.2 喷施氟吡菌胺对番茄中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4.3.3 喷施氟吡菌胺对番茄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4.3.4 喷施氟毗菌胺对番茄Vc含量的影响

4.3.5 喷施氟吡菌胺对番茄中番茄红素含量的影响

4.4 结果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氟吡菌胺是德国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苯甲酰胺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纲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如霜霉病、晚疫病、疫病等。目前,氟吡菌胺已在世界范围内被注册应用于葡萄、根/块茎类蔬菜、芸苔属叶类、球茎类蔬菜、果类蔬菜、瓜类等。自2005年在中国农业部获准登记以来,氟吡菌胺主要用于防治葡萄、黄瓜和大白菜霜霉病及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辣椒和西瓜疫病等病害。目前,有关氟吡菌胺残留消解及对作物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本试验将20%氟吡菌胺悬乳剂施用于番茄作物后,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氟吡菌胺的残留消解行为,以及施用该农药对番茄生理生化特性和食用品质的影响,为制定氟毗菌胺在番茄中的安全使用准则提供一些基础数据,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建立了氟吡菌胺在番茄果肉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中的氟吡菌胺用乙腈水溶液提取,以C18反相柱为分析柱,乙腈-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电喷雾正离子源,外标法定量。氟吡菌胺在番茄果实和土壤中的定量限分别为1.0μg·kg-1和1.7μg·kg-1,检出限分别为0.3μg·kg-1和0.5μg·kg-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2.43%~103.32%和92.75%~104.46%,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8%~4.9%和3.4%~4.4%。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能够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
  在黑龙江省2014年和2015年进行的两年一地试验结果表明,氟吡菌胺在番茄果实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行为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2014年和2015年氟吡菌胺在番茄中残留消解的半衰期分别为6.38d和6.41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8.29d和6.48d。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在黑龙江省试验田中进行了氟吡菌胺残留试验,按推荐使用剂量设两个试验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中氟吡菌胺的有效剂量为1125g·ha-1,高剂量组为1687.5g·ha-1。在每个剂量组中,分别设3次施药组和4次施药组,施药间隔为7天,检测末次施药3、5、7天后氟吡菌胺在番茄果实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氟吡菌胺的残留量随剂量和施药次数的增加以及采收距末次施药间隔的缩短而升高。氟吡菌胺在番茄果实中的最高残留量为0.994mg·kg-1,在土壤中残留量的最高值为0.890mg·kg-1。
  2014年,当黑龙江省、江苏省和天津市试验田中的番茄长至成熟个体一半大小时,向其喷旋20%氟吡菌胺悬乳剂一次,施药剂量为1125g·ha-1,以考察施用氟吡菌胺对番茄果实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药番茄果实中丙二醛含量有所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活力有所增加;过氧化物酶活力总体上有所增加;过氧化氢酶活力与脯氨酸含量呈现波动性增加。
  2014年分别在黑龙江省、江苏省和天津市三地的试验田中,喷施20%氟吡菌胺悬乳剂,施药剂量为1125g·ha-1,施药次数为1次。分别在施药后2/24、1、2、3、5、7、10、14、21、28、45d采样,测定番茄中的水分、还原性糖、有机酸、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含量。结果表明,施药剂量和采收距末次施药的间隔均未对上述指标产生显著影响。

著录项

  • 作者

    陈靓;

  •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
  • 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井乐刚;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S482.26;
  • 关键词

    氟吡菌胺; 消解行为; 番茄; 生理生化; 品质评价;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