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乡村自治视野下的王拱璧乡村教育研究
【6h】

乡村自治视野下的王拱璧乡村教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王拱璧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乡村教育的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乡村自治

(二)乡村教育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二章 王拱璧实施乡村自治的历史背景

一、国外思潮影响

二、国内影响因素

(一)古代乡村的自治文化背景

(二)与清末立宪紧密配套的地方自治实践

(三)河北翟城村自治

(四)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

(五)五四时期“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影响

(六)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农村现状

第三章 王拱璧乡村自治实践

一、政治上,确立新型村治组织

(二)改组村事务所,成立青年自治会

(三)成立保卫团

二、经济上,改革生产方式,减租减息

三、文化上,创办青年公学,移风易俗

第四章 王拱璧乡村教育思想及实践

一、乡村教育与乡村自治的关系

二、王拱璧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重视幼儿教育

(二)重视女子教育

(三)重视师范教育

(四)强调爱国主义教育

(五)主张普及教育和义务教育

(六)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五章 对现今的启示

一、乡村教育应培养新型农民

二、加强乡村教育与乡村本土文化的结合

三、发挥乡村教育的延伸责任,树立“大乡村教育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声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王拱璧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进步教授、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他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中,始终站在革命和建设的最前线,是实践的先行者。他始终重视学术研究,并且把学术研究和革命建设实践结合起来。王拱璧先生青年时期参加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积极投身革命活动,五四运动以后,他随着广大革命青年下厂、下乡,开始探索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1920年,他决心在农村扎根、到农村中去,在家乡创办青年公学,以农村为阵地,从办学入手,探索改造中国社会、救国救民的道路,创办了河南省第一个“农教合一”的乡村教育改革实验学校一青年公学。青年公学当时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实为河南省乡村教育的先导。王拱璧是我国近代乡村教育的最早探索者和开拓者,是国内最早从事乡村自治建设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
  本文主要从中国近代乡村自治的角度出发,研究王拱璧实施乡村自治的历史背景及其实践、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全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王拱璧乡村教育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提纲挈领地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概念界定以及创新之处等;
  第二部分是二至五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主要分析了王拱璧实施乡村自治的历史背景,包括国外新村主义思潮的影响、古代乡村的自治文化背景、与清末立宪紧密配套的地方自治实践、河北翟城村自治、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农村现状;第三章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介绍王拱璧的乡村自治实践,政治上确立新型的村治组织;经济上改革生产方式,减租减息;文化上创办青年公学,移风易俗;第四章主要归纳介绍了王拱璧乡村教育思想与实践,包括重视幼儿教育、重视女子教育、重视师范教育、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主张普及教育和义务教育、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五章主要通过对王拱璧乡村教育的研究,总结出几点对我国当代乡村教育的启示。
  第三部分为本文的结语部分,对全文的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