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松花江哈尔滨段苯并三唑类污染物分布及去除规律研究
【6h】

松花江哈尔滨段苯并三唑类污染物分布及去除规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绪 论

1.1 课题背景

1.2 苯并三唑类物质的研究现状

1.3水源中微污染物的去除技术概述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江水采样

2.3 给水深度处理中试系统介绍

2.4 常规指标测定方法

第3章 水体中苯并三唑类目标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3.1 引言

3.2 预处理方法的建立

3.3 仪器分析方法的建立

3.4 质量保证/质量控制(QA/QC)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松花江水体苯并三唑类物质的分布规律

4.1 引言

4.2 常规指标变化规律

4.3 苯并三唑类物质组成及分布规律

4.4 苯并三唑类物质的相关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给水深度处理中试工艺中苯并三唑类污染物的分布及去除规律

5.1 引言

5.2 取样点及流程

5.3 试验期原水水质

5.4 常规工艺对污染物去除情况研究

5.5 深度处理单元对污染物去除规律研究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声明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饮用水源中存在多种化学品,一些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的化学物质长期存在于水中,对饮用水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研究结果表明,农药、药品和个人护理品(PPCPs),内分泌干扰物(EDCs)等多种物质都对人体存在潜在危害。因此,需对天然水体中污染物进行调查分析,并进一步研究水处理工艺对这些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本研究的目标物为苯并三唑类物质,该类物质有遮光剂、阻蚀剂等多种用途,近年来有较多相关研究证明其在环境中广泛存在。本研究首先建立了8种苯并三唑类物质的预处理和检测方法,利用固相萃取技术和气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的多反应监测模式,可在检测中达到较低的检测限,试验中目标物的最低检测限(LOD)为0.74-2.24ng/L,满足痕量分析要求。
  试验采集了不同季节、不同位置松花江哈尔滨段水样,研究得到水体中苯并三唑类物质的时空分布规律。目标物的浓度范围为ND-98.08ng/L,3种苯并三唑类衍生物BZ、TTri和XTri浓度和检出率均较高;酚类苯并三唑衍生物中UV-329、UV-P浓度较高,为主要污染物;各目标物浓度随季节变化规律不同。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呈现出上游低于下游的趋势,当污染物浓度和种类较高时,推测江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污染。
  在中试规模的臭氧-活性炭-超滤给水深度处理工艺上考察了目标污染物的去除规律,结果表明,当原水中苯并三唑类物质浓度在纳克每升数量级时,常规混凝沉淀和过滤工艺对目标物去除能力有限;臭氧单元对目标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与臭氧浓度及目标物进水浓度有关,单独臭氧对目标物去除率约为20%;臭氧+活性炭+超滤可增加水处理单元对目标物的去除率,处理效果最好时去除率接近50%。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