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咳喘三伏贴防治小儿哮喘的临床研究
【6h】

咳喘三伏贴防治小儿哮喘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声明

前言

1临床资料

2诊疗方法

3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哮喘缓解期的中医外治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观察咳喘三伏贴穴位贴敷防治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对小儿哮喘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嗜酸性粒细胞(EOS),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探讨咳喘三伏贴防治小儿哮喘可能的作用机制,观察其不良反应,为咳喘三伏贴的推广使用提供临床及理论依据。 方法:1.治疗方法:全部120例病例均为2005年7月-2006年7月在武汉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患儿,符合小儿哮喘缓解期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三组:咳喘三伏贴穴位贴敷组(治疗组)40例,即分别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穴位贴敷咳喘三伏贴,敷贴部位:大椎、定喘(双侧)、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穴上。共三次,每次敷贴24小时。咳喘三伏贴组成:白芥子、麻黄、檀香等,将以上药物打成粉末,用麻油浸泡后,用特制的铁锅反复煎熬,提炼成膏剂,置于4×6cm<'2>网状纸胶膏中心部分内径为1cm垫环内备用。此膏剂为武汉市中医医院制剂室制作。此后一年内不再给予其他治疗。西药斯奇康预防组(对照组)40例,按年龄分别给予斯奇康1mg或2mg/次肌注,每周两次,连用三月,此后不再给予其他治疗。空白对照组(空白组)40例,缓解期不给予任何治疗。各组患儿在观察期间,如哮喘发作给予相应抗炎、平喘等综合治疗。2.观察方法:自2005年7月三伏贴敷前至2006年7月三伏贴敷前为观察期,观察期为一年,观察期内至少随访2次。3.统计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和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和同组治疗前后的配对资料比较用 t 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用Ridit分析。统计计算均通过SPSS13.0软件完成,而Ridit分析采用Excel2003软件完成。 结果:1.三组患儿治疗前后病情分级观察结果比较:三组治疗前病情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三伏贴敷组、斯奇康防治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治疗组不同病程,不同年龄,不同中医证型的患儿治疗前后病情分级情况: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病程两组间比较、不同年龄两组间比较及不同证型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三组哮喘患儿治疗前后血IgE及EOS水平测定:各组治疗前IgE及EOS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三伏贴敷组、斯奇康防治组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三组哮喘患儿治疗前后血IL-4、IFN-γ水平测定:治疗前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三伏贴敷组、斯奇康防治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5.安全性分析:咳喘三伏贴敷贴期间,尚未发现发热、皮疹、鼻衄、烦躁等不良反应。 结论:咳喘三伏贴穴位敷贴可减少小儿哮喘的发作次数,减轻哮喘的发作程度;可显著降低EOS及IgE水平,降低IL-4及增高IFN-γ水平,使TH1/TH2达到平衡,从而减少炎性细胞募集,抑制炎性介质释放,减轻气道炎症反应,调节哮喘儿童免疫状态,增强患儿抵抗力,达到预防哮喘发作的目的。咳喘三伏贴穴位敷贴是目前哮喘缓解期治疗的较好的方法,且使用经济、简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