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凝血纤溶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
【6h】

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凝血纤溶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说明:缩略词表

声明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方法

3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结果

1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缺损体征评分的影响

2电针对各组大鼠血浆t-PA、PAI-1含量的影响

3电针对各组大鼠血浆D-dimer、Fib含量的影响

讨论

1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3取穴依据

4对动物模型的评价

5急性脑梗死后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意义

6电针百会、水沟对急性脑梗死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实验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脑血管疾病(CVD)是当今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脑梗死是脑血管病的主要类型。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脑梗死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将会进一步提高,因此研究如何防治脑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认识到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血纤溶系统与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起着重要的作用。针灸治疗中风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实验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通过电针百会、水沟进行治疗,观察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从调节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平衡的作用出发,为临床治疗脑梗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用健康SD大鼠40只,雌雄各半,体重180~240g。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电针组,每组10只。正常组同步喂养;模型组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假手术组手术步骤同模型组,但不插线栓;模型电针组大鼠造模成功后开始针刺,电针百会、水沟,正极接百会穴,负极接水沟穴,采用连续波,频率100次/分钟,强度1mA,通电治疗30min,每天电针治疗1次,连续治疗5天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指标检测。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及D-二聚体(D-dimer)含量,采用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含量。 结果: 1.大脑中动脉栓塞可明显损害大鼠的正常行为活动;电针治疗后,可见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明显改善,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与模型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2.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t-PA、PAI-1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表明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t-PA、PAI-1含量异常。经电针治疗后,模型电针组大鼠血浆t-PA、PAI-1降低,且接近于常值水平,与模型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表明电针能调节脑梗死大鼠血浆中过度升高的t-PA、PAI-1含量。 3.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浆D-dimer、Fib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表明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D-dimer、Fib含量异常。经电针治疗后,模型电针组大鼠血浆D-dimer、Fib含量明显下降,且接近于常值水平,与模型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电针能调节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中异常升高的D-dimer、Fib含量。 结论: 1.电针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2.电针能降低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异常升高的t-PA及PAI-1含量,提高大鼠纤溶系统的活性,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促进机体清除血栓、缓解慢性血管痉挛、改善侧枝循环,促进缺血区及半暗带的恢复,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3.电针能降低急性脑梗死大鼠血浆异常升高的D-dimer、Fib含量,有效调节凝血纤溶系统,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凝块的形成,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