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针刺天鼎穴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
【6h】

针刺天鼎穴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诊断标准

3.研究方法:

4.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1.祖国医学对假性球麻痹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假性球麻痹的认识

3.针刺天鼎穴治疗假性球麻痹理论依据

3.1针刺天鼎穴治疗假性球麻痹中医理论依据

3.2针刺天鼎穴治疗假性球麻痹现代医学理论依据

结语

参考文献1

文献综述: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临床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假性球麻痹(PSEUDOBULAR PALSY,以下简称PBP)是中风病常见的并发症和致死原因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具有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的特点。其中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病的70%[8],其他原因的中风占30%。国内报道[9]中风病合并假性球麻痹占84.6%,其中65岁以上的中风患者中约有40%-50%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其中中风后约有14%(大脑半球)-71%(脑干)患者饼发吞咽困难。 随着诊断、抢救水平的提高,其死亡率已大幅度下降,但绝大多数患者都不同程度地丧失了生活能力或劳动能力,给病人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该病轻重不一,病情轻的仅表现为言语含糊不清,但能辨听,虽然能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但进食时间延长。病情重的则发音全无,食入则呛咳不已,部分病人根本不能进食,严重地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因此,研究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的有效治疗方法,尤其是如何减少其致残率以及残后的康复方法,仍是当今医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本课题在导师指导下,通过观察针刺天鼎穴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及对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测的影响,以此来探讨其治病机理,为临床针刺治疗该病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方法: 全部60例研究对象均为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或住院患者,经头部CT或MRI证实有脑梗塞或者脑出血,并伴有假性球麻痹症状及体征者。按初诊时间的先后随机的分为两组,即针刺天鼎穴组(治疗组)和普通取穴针刺组(对照组)。 针刺天鼎穴组(治疗组)30例,以天鼎穴(双侧)为主,配穴为扶突穴(双侧)。天鼎穴:患者取坐位,头部微扬或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胸锁乳突肌,在平喉结旁开3寸处直下1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取穴。扶突穴:患者取坐位,头部微扬或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胸锁乳突肌,在平喉结旁开3寸处,胸锁乳突肌后缘取穴。皮肤常规消毒后,取毫针用指切式进针。患者喉部出现紧缩感及食道返流感后留针。留针时间为30分钟,每间隔10分钟行针一次。行针手法:提插捻转。补泻手法:平补平泻。疗程:每日按上述操作方法针刺1次,28次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间隔5天,共治疗2个疗程。普通取穴针刺组(对照组)30例,针刺选穴:廉泉、内关(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丰隆(双侧)。皮肤常规消毒后,取毫针用指切式进针。针刺以酸胀为度。行针手法:提插捻转。补泻手法:平补平泻。每间隔10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后取针。疗程:采用每日治疗1次,28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间隔5天。共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估。 二组分别于治疗前后依《假性球麻痹患者各项指标评价标准》进行体征评分,并进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性。 结果: 1.经过t检验,P>0.05,两组资料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临床疗效评定:针刺天鼎穴组显效率76.67%,有效率96.67%。普通取穴针刺组显效率40.0%,总有效率73.33%。 3.治疗前后体征积分变化情况:治疗后二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针刺天鼎穴组治疗后在降低体征积分方面更为明显(P<0.05)。 4.治疗前后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测水平变化情况:选取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测中的颈动脉血流速度变慢动脉治疗前、后的指标(包括收缩峰Vs、舒张末Vm、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变化作为研究对象。二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二组均能改善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颈动脉血流速度异常水平,且治疗前后治疗组对颈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故治疗组对颈动脉血流速度各项指标的调节作用优于对照组。 结论: 针刺天鼎穴和普通取穴针刺组均使中风后假性球麻痹患者的体征得到显著改善,且能改善中风假性球麻痹患者颈动脉血流速度异常水平,但针刺天鼎穴在疗效及对颈动脉血流速度各项指标的调节作用方面均优于普通取穴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