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核因子—κB基因表达的影响
【6h】

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核因子—κB基因表达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文缩略词表

声明

前言

动物实验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讨论

1.造模方法选择及动物模型的评价

2.四氯化碳加乙醇致大鼠肝纤维化发病机理

3.指标选择依据

4.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认识

5.中医对肝纤维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6.抗纤软肝颗粒治疗肝纤维化的立法依据及组方意义

7.抗纤软肝颗粒的疗效作用机理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核因子-κB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附图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药抗纤软肝颗粒对四氯化碳加乙醇诱导肝纤维化大鼠的肝组织核因子—kB(NF—kB)p65mRNA阳性表达情况和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研究抗纤软肝颗粒对四氯化碳加乙醇法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从而探讨抗纤软肝颗粒防治肝纤维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M)15只,抗纤软肝颗粒组(K)15只,正常对照组(N)10只。M、K组分别以40%四氯化碳橄榄油液腹腔注射,每周2次,并以5%乙醇为唯一饮水;N组同期注射等剂量的橄榄油。造模同时,K组即予抗纤软肝颗粒2g/(100g.d)(中等剂量)灌胃,每天一次;M、N组同期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共7周。7周末将各组大鼠全部摘眼球取血,之后脱颈椎处死,取肝右叶分别以10%甲醛及4%多聚甲醛固定,制成石腊切片,做肝组织病理切片及检测肝组织NF—kBp65mRNA表达;分离血清,常规生化检测各组实验大鼠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ALB/GLO比值、ALT、AST的变化。 结果: 1.一般情况模型对照组大鼠皮毛枯槁、暗淡无光,嗜睡少动,进食差,消瘦。正常对照组大鼠皮毛顺滑、光洁,活跃好动,进食好,体重日渐增加。抗纤软肝颗粒治疗组大鼠状态较正常对照组稍差,比模型对照组明显改善。实验期间,模型对照组大鼠死亡6只,抗纤软肝颗粒组大鼠死亡4只,正常对照组大鼠均存活。 2.肝脏大体形态改变正常对照组大鼠肝脏呈暗红色,质地柔软,边缘锐利,未见异常改变。模型对照组大鼠肝脏体积缩小,质地变硬,部分表面呈颗粒状结节,边缘变钝,少数大鼠肝脏为灰色,体积明显缩小,伴少量腹水。抗纤软肝颗粒组大鼠肝脏体积缩小,质地变硬,介于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之间,表面未见明显结节,边缘变钝,病变程度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轻。 3.光镜下肝脏病理形态学改变HE染色可见正常对照组大鼠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排列规则,在中央静脉周围呈放射状分布,小叶内无细胞变性,无炎性细胞浸润。模型对照组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索排列紊乱,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纤维间隔,包绕、分割正常肝组织,明显假小叶形成。抗纤软肝颗粒组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肝纤维化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轻,结缔组织明显减少,纤维间隔显著变薄,未见明显假小叶。 4.肝功能检测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白蛋白(ALB)显著降低,ALT、AST均有明显升高(P<0.05);抗纤软肝颗粒组ALB回升,ALT及AST明显下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5.肝组织NF—kBp65mRNA检测模型对照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抗纤软肝颗粒组表达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 结论: 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四氯化碳加乙醇法造模可诱导大鼠肝组织表达NF—kBp65mRNA明显增强,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抗纤软肝颗粒能下调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表达NF—KBp65mRNA,抑制肝纤维化形成和发展。研究结果提示抗纤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NF—KBp65mRNA转录过程实现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