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微信互动非语言符号使用研究——以“点赞”为例
【6h】

微信互动非语言符号使用研究——以“点赞”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研究方法

1.4 访谈设计和论文结构

第2章 非语言符号视角下的“点赞”

2.1 “赞”的原始含义与运用

2.2 网络互动中非语言符号的发展

2.3 “点赞”的含义与发展

2.4本章小结

第3章 微信互动中使用者的“点赞”情境分类

3.1 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

3.2 “点赞”者的使用情境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信互动中接受者对“点赞”的理解

4.1 “点赞”意义的正向解读

4.2 “点赞”——一种“机械社交”的媒介形式

4.3 虚拟情境下的“点赞”意义冲突

4.4本章小结

第5章 “点赞”现象背后的思考与启示

5.1点赞——对新型社交方式的反思式使用

5.2 在反思中探讨“点赞”符号的解读规则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声明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人们互动的主要平台,尤其是微信强大的功能组合和简单操作,促使不同年龄段的用户乐此不疲的通过微信进行互动和交流。其中的“点赞”功能由于表征着积极、正向的情绪,在任何背景下都可以使用,而且既传达了美好的祝福,还沟通着互动的彼此,“点赞”这种非语言符号引起了使用者和接受者特殊的好感。但是伴随着微信使用的深入,“点赞”本身的积极意味逐渐异化为自我显示的工具,其被使用者赋予的意义更具有多层化。此外,在网络特殊的虚拟背景下,“点赞”的使用者和接受者由于对情境理解的不同,导致双方对“点赞”所赋予的意义有差异,势必会引起个体之间的误解。针对这样的问题,从社会学角度对“点赞”的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尝试进行学理上的探讨,利用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对“点赞”的使用者和接受者进行访谈,以揭示“点赞”的使用者和接受者在不同情境下是如何赋予和理解“点赞”这种非语言符号的。
  论文系统的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非语言符号和“点赞”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首先分析了非语言符号视角下的“点赞”,考察了“赞”的原始含义和运用,并总结了“点赞”从起源到异化的四个历程,为之后的分析做好铺垫。其次从使用者的角度并结合韦伯的赋予行动以意义的理论对“点赞”的情境进行分类研究,发现使用者在不同情境下赋予“点赞”不同的含义,具体归纳为:认同式“点赞”、仪式化“点赞”、调侃式“点赞”、工具式“点赞”。再次,从接受者的角度分析在不同情境下接受者是如何理解“点赞”所赋予的意义,主要分为三类:第一是对“点赞”的正向解读;第二认为“点赞”异化为“机械社交”的媒介,第三是接受者对使用者“点赞”的一种误解,即使用者对“点赞”所赋予的意义并没有得到接受者的理解,反而引起了冲突。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点赞”并不仅仅是一种非语言符号,更是对新型社交方式的运用。使用者和接受者应依据情境合理使用和理解“点赞”,并在实践层面上呼吁个体合理使用“点赞”非语言符号,在立体式沟通中回归理性交往。通过对“点赞”的研究,引导人们理性对待运用“点赞”来维持人际关系,只有配合真诚的情感式沟通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点赞”本身的积极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