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Gx株的致弱研究
【6h】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Gx株的致弱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引言

1.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研究概况

1.1.1病原学

1.1.2流行病学

1.1.3临床表现

1.1.4病理变化

1.1.5病原学诊断

1.1.6 IBD的防制

1.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2.1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功能

1.2.2病毒抗原性变异的分子基础

1.2.3病毒毒力变异的分子基础

1.2.4病毒与细胞凋亡

1.2.5 IBDV新型疫苗的研究进展

1.3结束语

2.材料与方法

2.1材料

2.1.1病毒

2.1.2 SPF鸡与SPF鸡胚

2.1.3菌种和质粒

2.1.4主要试剂

2.1.5主要仪器

2.1.6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2方法

2.2.1驯化致弱

2.2.2病毒的电镜观察

2.2.3 IBDV核酸提取

2.2.4原代VP2-4-3基因的扩增:

2.2.5各代次毒株VP2基因的扩增

2.2.6 PCR产物的纯化与克隆

2.2.7重组质粒的筛选及鉴定

2.2.8原代VP2-4-3基因和每代VP2核苷酸序列的测定

2.2.9序列分析比较

2.2.10各代次毒株EID50的测定

2.2.11各代次毒致病性实验

2.2.12中间株的生物学特性

2.2.13致弱株的生物学特性

3.结果

3.1电镜检查结果

3.2 RT-PCR扩增病毒基因

3.2.1原代VP2-4-3基因

3.2.2各代次VP2基冈

3.3重组质粒的筛选和鉴定

3.3.1 T载体-VP2-4-3重组质粒

3.3.2 T载体-VP2重组质粒

3.4 vvIBDV-Gx原代VP2-4-3基因的测序结果

3.5各代次VP2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3.6各代次毒株EID50

3.7致病性实验

3.8中间株的生物学特性

3.8.1体外生长实验

3.8.2体内稳定性实验

3.9致弱株的生物学特性

3.9.1生长特性实验

3.9.2免疫原性试验

3.9.3 20代毒的返强试验

4.讨论

4.1研究中的技术问题

4.2 vvIBDV致弱过程中VP2变化规律探讨

4.3关于中间株CEF-9

4.4 vvIBDV毒力基因定位

4.5研究意义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 谢

展开▼

摘要

该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按OIE及欧盟标准分离鉴定的中国vvIBDV-GX株的致弱研究来揭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毒力的分子基础.我们对细胞毒第9代(CEF-9)的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VP2基因序列既具有超强毒的特征,又兼有部分致弱毒的特征,其致病性介于超强毒株和致弱株之间;在体内外均不稳定,体外继续传代可继续致弱,回归体内可迅速返强.这说明CEF-9是vvIBDV驯化过程中,毒力强弱转化的中间过渡形式.该研究表明,超强毒经过培育,可以由超强毒株演变成不稳定的中间株,再继续演变成稳定的致弱株.此研究为IBDV毒力变异规律的深入研究打下了物质和理论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