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三唑类手性农药反相拆分及戊唑醇选择性残留行为
【6h】

三唑类手性农药反相拆分及戊唑醇选择性残留行为

代理获取

摘要

本研究建立在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技术的基础之上。首先,利用新型直链淀粉-三(5-氯-2-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涂敷型手性固定相在反相模式下对五种手性三唑类杀菌剂进行拆分研究,评价了流动相组成(乙腈/水)及温度(5-45℃)对手性拆分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手性识别的机理。其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CHIRALYSER-MP旋光检测器在426nm下对三唑醇,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对映体在直链淀粉-三(5-氯-2-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手性固定相上的流出顺序进行测定,并确定了对映体的绝对构型。再次,以戊唑醇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手性戊唑醇在甘蓝植株、黄瓜果实和土壤中的对映体残留分析方法。最后,用所建立的分析方法考察了戊唑醇对映体在甘蓝植株、黄瓜果实和土壤中的立体选择性差异。本实验首次报道了利用直链淀粉-三(5-氯-2-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涂敷型手性固定相进行的三唑类农药对映体的拆分及戊唑醇在甘蓝(植株)、黄瓜(果实)和土壤中的选择性残留行为研究,对于进一步研究农药对映体的环境行为起到了借鉴作用。研究结果如下:
   (1)三唑醇对映体的最佳分离条件是25℃,乙腈/水30/70(V/V),手性分离的热力学研究表明其对映体的分离受焓驱动;三唑酮的最佳分离条件为乙腈/水35/65(V/V),35℃,热力学研究表明其对映体的分离过程受熵驱动;烯唑醇对映体在所考察流动相组成(乙腈含量100%-30%)和温度(5-45℃)范围内未能达到基线分离,但在25℃、乙腈/水40/60(V/V)时出现最佳分离趋势,热力学研究表明其对映体的分离受焓驱动;直链淀粉-三(5-氯-2-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手性固定相对戊唑醇对映体的手性识别能力极佳,在所考察流动相组成范围内(乙腈含量100%-40%),戊唑醇对映体均能达到基线分离,热力学研究表明其对映体的分离受焓驱动;已唑醇在直链淀粉-三(5-氯-2-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手性固定相上无分离趋势。手性固定相的结构、流动相组成、温度变化和分析物的空间构型等因素对于手性固定相的手性识别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其他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己唑醇对映体在CSP上无法分离的事实证明,化合物本身的空间结构和官能团的类型是手性识别的关键。
   (2)三唑酮(乙腈/水35/65,V/V)、烯唑醇(乙腈/水40/60,V/V)和戊唑醇(乙腈/水50/50,V/V)对映体在手性固定相上的流出顺序均为(-)-(R)-体在先,(+)-(S)-体在后。
   (3)戊唑醇对映体残留分析方法的线性关系较好(R2>0.9997);在外消旋添加浓度0.1-10mg/kg间,甘蓝的添加回收率在82.02±1.01%到100.23±1.18%之间,土壤的添加回收率在85.03±0.20%到91.73±4.20%之间;在外消旋添加浓度0.01-1mg/kg间,黄瓜的添加回收率在91.21±2.95%到101.11±5.73%之间:三种基质添加回收试验所得相关数据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值均小于15%;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戊唑醇对映体在甘蓝与土壤中的最小检测限为0.01μg/g;定量限为0.025μg/g;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测定戊唑醇对映体在黄瓜中的最小检测限为0.001μg/g;定量限为0.003μg/g。
   (4)戊唑醇对映体在甘蓝植株、黄瓜果实和土壤中的降解趋势均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戊唑醇对映体在甘蓝和黄瓜中具有明显的立体选择性降解,并且对映体的降解速率在两基质内的变化完全相反,甘蓝中(+)-S-戊唑醇(T1/2=7.81)的降解速度快于(-)-R-戊唑醇(T1/2=10.50),ES值为-0.146,EF值在施药后28天达到最大值0.707±0.025,而在黄瓜中,(-)-R-戊唑醇(T1/2=0.93)的降解速度明显快于(+)-S-戊唑醇(T1/2=1.68),ES值为0.289,EF值在施药后10天达到0.310±0.19;戊唑醇对映体在土壤中无明显的立体选择性降解,(+)-S-戊唑醇(T1/2=11.27)的降解速度与(-)-R-戊唑醇(T1/2=11.20)的降解速度基本相同;ES值为0.003。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