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动态评价与相关问题研究
【6h】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动态评价与相关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概念

2.1.2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构成

2.1.3 系统评价的概念与特点

2.1.4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评价理论

2.2.2 农业经济理论

2.2.3 区域经济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3.3 评价指标的定义、获取与计算方法

3.3.1 有关指标的定义

3.3.2 评价指标的获取与计算方法

4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数据获取与处理

4.1 构成指标的数据获取

4.1.1 基础数据的获取

4.1.2 指标数据的获取

4.1.3 计算指标数据的获取

4.2 指标数据的回归分析

4.2.1 回归分析

4.2.2 相关指标数据的回归分析

4.3 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5 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动态评价与变化趋势分析

5.1 评价方法的确定

5.1.1 层次分析法

5.1.2 综合评价模型

5.2 权重的确定

5.3 评价过程

5.4 变化趋势分析

5.4.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变化趋势分析

5.4.2 农业资源保障能力变化趋势分析

5.4.3 农业支撑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5.4.4 农业效益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6 基于ACPC的粮食产量和农业总产值的预测

6.1 组合预测模型及最优权估计方法

6.1.1 组合预测模型

6.1.2 组合预测模型最优权的估计方法

6.2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产量的关系模型

6.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业总产值的关系模型

6.4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产量和农业总产值的预测研究

6.4.1 基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粮食产量预测

6.4.2 基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总产值预测

7 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7.1 提高资源的保障能力

7.1.1 加强土地承载能力建设

7.1.2 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

7.2 提高农业生产的支撑能力

7.2.1 增加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

7.2.2 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

7.2.3 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大科技投资力度

7.2.4 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组织

7.2.5 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7.2.6 增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7.3 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3.1 提高粮食单产

7.3.2 努力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

7.3.3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7.3.4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经营效益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关系和农业上层建筑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它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实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基础。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是我国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对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动态评价与分析有助于掌握我国农业的基本情况,科学分析现阶段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情况,正确认识影响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客观因素及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对于开拓农业发展的新思路,转变农业发展战略,保持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安定、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在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评价理论、农业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基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各种影响因素,构建了较全面的、均可以量化的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各评价指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克服各评价指标数值受年景好坏不同而造成的波动性影响,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对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最后,根据对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动态评价与分析,提出了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在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评价理论、农业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基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各种影响因素,构建了比较全面的、均可以量化的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一些相关指标进行了定义,并对一些不能直接查找得到的指标列出了计算公式。
   (2)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的相应数据。根据各统计年鉴中1997-2010年相应评价指标的数据,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各评价指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得出了各评价指标2011-2015年的数据。通过回归分析,不仅可以克服各评价指标数值受年景好坏不同而造成的波动性影响的不足,还可以据此对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动态评价。
   (3)将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判法运用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动态评价中。利用14年的统计数据,32个评价指标对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动态评价,给出了各类评价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和综合评价结果。
   (4)对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首先,对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总体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从1997-2015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增势平稳。其次,对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资源保障能力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资源指标的保障能力总体上虽然在加强,但并不稳定,个别年份有减弱的趋势(如2003年),有时还有较大的波动(如1997-2003)。资源指标总体上虽然呈现出了一个增长的趋势,但增速相对于支撑指标和效益指标来说是比较缓慢的,这说明我国资源总量虽多,但有待开发利用的资源相对较少。三是对我国农业支撑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我国农业支撑指标的变化趋势呈现出了增长趋势,且增势平稳,增速较快。四是对我国农业的效益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效益指标呈现出了上升趋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指标也呈现出了上升趋势,且社会效益指标的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增速也最快。
   (5)首次建立了基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粮食产量和农业总产值的组合关系模型,并据此预测了我国的粮食产量和农业总产值。
   (6)根据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评价结果和趋势分析,提出了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和建议。针对资源要素,要加强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提高资源的保障能力。可以采取加强土地承载能力建设、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等措施。针对支撑要素,可以采取增加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大科技投资力度、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组织、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增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等措施。针对效益要素,可以采取提高粮食单产、努力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措施。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
   (1)构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了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32个三级指标。
   (2)采用动态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对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动态评价与分析,并通过对各指标的回归克服了各指标受年景好坏之影响的不足。
   (3)采用动态评价,利用14年的统计数据,32个评价指标对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评价,给出了各类评价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和综合评价结果,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4)首次建立了基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粮食产量和农业总产值的组合关系模型,并据此预测了我国的粮食产量和农业总产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