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豆/玉米混作对土壤无机氮及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
【6h】

大豆/玉米混作对土壤无机氮及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混作简述

1.2.2 混作对大豆、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1.2.3 混作对大豆、玉米产量的影响

1.2.4 混作对大豆、玉米氮磷钾养分积累的影响

1.2.5 混作对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1.2.6 混作对大豆、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2.7 土壤酶的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种植模式

2.2.2 播种、施肥及田间管理

2.2.3 取样时间及方法

2.3 试验测定方法

2.3.1 土壤基础肥力测定方法

2.3.2 植株的氮、磷、钾含量测定方法

2.3.3 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测定方法

2.3.4 干物重的测定方法

2.3.5 土壤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测定方法

2.4 试验计算公式

2.5 试验结果的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混作对大豆、玉米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3.1.1 混作对大豆、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2 混作对大豆、玉米氮素积累的影响

3.1.3 混作对大豆、玉米磷素积累的影响

3.1.4 混作对大豆、玉米钾素积累的影响

3.2 混作对大豆、玉米产量的影响

3.3 混作对大豆、玉米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3.3.1 混作对大豆、玉米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3.3.2 混作对大豆、玉米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3.3.3 混作对大豆、玉米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3.4 混作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5 混作作物根际土壤酶活性变化

3.5.1 不同处理混作作物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

3.5.2 不同处理混作作物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变化

3.5.3 不同处理混作作物根际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3.5.4 不同处理混作作物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3.5.5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无机氮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混作对大豆、玉米产量的影响

4.2 混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本研究是以大豆、玉米的混作作为研究的对象,是采用田间的小区试验,设有2种种植的方式和3个氮素水平。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对不同种植方式的大豆与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养分的吸收利用、作物的产量、土壤无机氮和土壤酶活性等生理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如下:
   1、混作对大豆、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大豆、玉米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养分积累总体的变化趋势是基本相似的。在混作中,混作处理的大豆各个生育时期干物质的积累量和氮、磷、钾的积累量略低于单作处理下大豆的积累量,混作处理下的玉米各个生育时期干物质的积累量和氮、磷、钾的积累量均高于单作处理下玉米的积累量,植物养分吸收混作处理表现出优势明显。而且在大豆、玉米混作处理条件下,大豆对玉米吸收和利用氮、磷、钾的营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植株的整个生育事期都会随着施氮量增加,各处理条件下的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磷、钾的积累量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各处理条件下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磷、钾的积累量均出现逐渐升高的趋势。
   2、混作对大豆、玉米生物产量的影响:在大豆、玉米混作中,在相同施氮量的处理下,混作的玉米产量高于单作玉米的产量,混作的大豆产量低于单作大豆的产量,但是混作的总产量高于单作大豆、玉米的产量之和,混作处理的总产量表现为混作优势,总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3、混作对大豆、玉米的土壤无机氮的影响:在大豆、玉米植株的整个生育期时,混作处理下土壤硝态氮含量比大豆单作低,而土壤铵态氮含量比大豆单作高;混作处理下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的含量均比单作玉米高;大豆玉米混作条件下,土壤无机氮总量均比玉米或大豆单作的土壤无机氮总量高;大豆和玉米混作的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无机氮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继续增加。
   4、混作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混作能提高大豆和玉米氮肥的利用率。混作处理下大豆的氮肥利用率会降低,但是混作玉米氮肥的利用率会提高,混作的总氮肥的利用率高于两种作物单作的氮肥利用率,所以混作对比单作表现出优势。
   5、混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土壤酶活性在植株的整个生育期间内呈现出前期较低,中期最高,后期再降低的趋势。混作对土壤酶活性的增强对比单作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