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沈阳市城乡建设用地时空变化特征及协调性研究
【6h】

沈阳市城乡建设用地时空变化特征及协调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5 研究范畴界定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研究主要概念

2.1.1 城市化

2.1.2 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

3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预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条件

3.1.2 经济社会条件

3.2 数据来源

3.2.1 遥感数据

3.2.2 其他辅助数据

3.3 数据预处理

3.3.1 图像波段间匹配

3.3.2 几何精校正

3.3.3 图像增强

3.3.4 数据解译

4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与结构变化分析

4.1 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变化及区域差异

4.1.1 城市用地面积变化及区域差异

4.2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及区域差异

4.3 城乡建设用地形态变化

4.3.1 城市用地空间形态变化

4.3.2 农村居民点用地形态变化

5 沈阳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

5.1 缓冲区制作及其城乡用地的叠加过程与方法

5.2 不同缓冲区带城乡用地面积变化

5.3 不同缓冲区带城乡用地比例结构变化

6 沈阳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变化评价

6.1 沈阳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关系分析

6.2 城乡建设用地协调互动评价

6.2.1 城乡建设用地系统协调度模型

6.2.2 沈阳市城乡建设用地协调互动评价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沈阳城乡快速发展,但农村地区发展速度明显比城市地区慢,中心城区扩张速度快,造成土地利用的效率降低,“半城镇化”、“农村空心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沈阳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研究对于地区城乡建设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以沈阳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等相关的分析方法,通过研究沈阳市1986-2016年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为沈阳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科学建议和政策保障。1986-200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169.78 km2,其中城市、乡村建设用地分别占28%、72%;2000-2016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加151.63km2,其中城市、乡村建设用地分别占71%、29%,呈现出显著的阶段差异性;对沈阳市城市扩张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运用GIS空间分析中的缓冲区分析和空间方位分析等方法。得出苏家屯区、于洪区、东陵区和沈北新区分别在1986年到2000年和2000年到2016年间城市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展的速度和区域性差异显著;自城市中心向外围,城乡用地扩张强度指数先增加后降低,约在12km处呈现峰值;1986-2016年,沈阳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经历了严重失调—重度失调—严重失调—极度失调—轻度失调的过程,这说明沈阳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一直处于波动状态,虽然从2010年后的离差系数看,失调程度有所下降,但是沈阳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情况还是非常严重的;沈阳市城乡建设用地系统的协调度整体水平比较低,至2016年协调度整体水平仍然比较低。深入分析后的结果显示: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协调发展带来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所伴随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土地面积极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