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施氮量对青贮玉米/秣食豆混播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6h】

不同施氮量对青贮玉米/秣食豆混播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前言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禾豆混播的研究进展

1.2.2禾豆混播氮素转移趋向

1.2.3混播中土壤氮素的利用

2材料与方法

2.1试验区概况

2.2试验材料

2.3试验设计

2.4研究内容与方法

2.4.1植物指标测定

2.4.2土壤指标测定

2.4.3各类指标计算方法

2.4.4数据整理及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1混播比例与施氮量对玉米及秣食豆全株叶面积的影响

3.1.2混播比例与施氮量对鲜草产量的影响

3.1.3混播比例与施氮量对玉米及秣食豆全氮的影响

3.2混播比例与施氮量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3.2.1混播比例与施氮量对土壤全氮的影晌

3.2.2混播比例与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3.2.3混播比例与施氮量对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3.3混播比例与施氮量对叶面积指数、营养竞争比率、氮素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3.3.1混播比例与施氮量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3.2混播比例对氮素营养竞争比率的影响

3.3.3混播比例对土地当量比的影响

3.3.4混播比例与施氮量对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3.3.5鲜草产量与氮素利用及叶面积指数的相关系数

3.3.6混播比例与施氮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4讨论

4.1混播对玉米及秣食豆产量的影响

4.2混播对玉米及秣食豆氮素利用的影晌

4.3混播对土壤中氮素利用的影响

5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禾豆混播是农区种植结构调整和土地提质增效的一种重要的栽培形式。它可以提高饲草产量、品质以及氮素利用效率。本研究以青贮玉米与秣食豆的混播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不同的混播比例(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比例为1∶1、1∶2、1∶3),3种施氮梯度(基肥、优化施肥、传统施肥)进行田间试验,对青贮玉米及秣食豆的全氮含量以及土壤的各状态氮含量进行动态分析,比较各个混播处理后的混播群体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结果如下: 1.在各施氮水平下,混播比例为1∶2时,鲜草产量均达最大值,分别为72680kg/hm2(基肥),87470kg/hm2(优化施肥),92265kg/hm2(传统施肥)。 在各混播比例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牧草鲜草产量均有所增加,均在传统施氮量时达最大值,分别为88077kg/hm2(混比1∶1),92265kg/hm2(混比1∶2),87239kg/hm2(混比1∶3)。 2.只施用基肥条件下,当混播比例为1∶1、1∶2时,混播组合的氮素营养竞争比率分别为2.53、2.19,表明玉米对氮素的竞争能力要强于秣食豆,而混播比例为1∶3的氮素营养竞争比率为0.88,表明秣食豆对氮素的竞争能力要强于玉米。 3.在各个混播比例下,施用基肥条件下,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31、1.55、1.87,即混作均比单作有优势。其中混播比例为1∶3时,混作优势最大。 4.在同一施氮条件下,0-20cm土层中,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以及玉米全氮含量随着秣食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仅在传统施肥条件下,铵态氮含量在混播比例为1∶3时低于混播比例为1∶2。而秣食豆全氮含量则随着秣食豆的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5.在同一混播比例下,0-20cm土层中,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以及玉米与秣食豆的全氮含量呈上升趋势。 6.当采用优化施肥且混播比例为1∶2时氮素吸收率最高,为12.597%;采用优化施肥且混播比例为1∶3时的总可用氮利用率最高,为34.215kg/kgN;采用基肥且混播比例为1∶2时的氮素植物生产效率最高,为96.332kg/kgN。 7.混播比例1∶2时,虽然传统施肥条件下饲草产量高于优化施肥条件下饲草产量,但二者差异不显著,但优化施肥下能减少更多的氮素污染,所以优化施肥配合混播比例1∶2的种植密度是较理想的生产方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