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H6N1亚型AIV在豚鼠间传播能力及H9N2亚型AIV对小鼠致病性研究
【6h】

H6N1亚型AIV在豚鼠间传播能力及H9N2亚型AIV对小鼠致病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1 绪论

1.1课题背景

1.2 流感病毒的结构与分类

1.2.1 流感病毒概念与分类

1.2.2 A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功能

1.3 流感病毒传播的研究进展

1.3.1 流感病毒传播的哺乳动物模型

1.3.2 影响流感病毒传播的关键氨基酸位点

1.3.3 流感病毒能够进行空气传播的条件

1.3.4 野生鸟类在流感病毒传播中的作用

1.4 A型流感病毒致病性变异研究进展

1.4.1 血凝素HA蛋白对致病性的影响

1.4.2 神经氨酸NA蛋白对致病性的影响

1.4.3 碱性聚合酶蛋白2对致病性的影响

1.4.4 非结构蛋白NS1对致病性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H6N1亚型AIV在豚鼠体内复制与传播能力评估

2.1 材料

2.1.1 毒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署

2.2 方法

2.2.1 测定M-275的受体结合特性

2.2.2 M-275鸡胚半数量染量(EID50)测定

2.2.3 H6N1亚型AIV在豚鼠体内的复制

2.2.4 H6N1亚型AIV在豚鼠间水平传播能力评估

2.2.5 豚鼠鼻洗液与脏器的病毒滴定

2.2.6 豚鼠血清HI抗体检测

2.3 结果

2.3.1 受体结合特性分析

2.3.2 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结果

2.3.3 H6N1亚型AIV在豚鼠体内的复制结果

2.3.4 豚鼠肺脏的病理切片和免疫组化结果

2.3.5 H6N1亚型AIV在豚鼠间水平传播实验结果

2.3.6 豚鼠血清HI抗体测定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H6N1亚型AIV在豚鼠体内连续性传代后传播能力评估及氨基酸位点变化

3.1 材料

3.1.1 毒株

3.1.2 实验动物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

3.1.5 引物

3.2 方法

3.2.1 H6N1亚型AIV在豚鼠体内连续传代

3.2.2 在MDCK细胞上繁殖豚鼠鼻洗液中的病毒

3.2.3 评估传代病毒在豚鼠间的传播能力

3.2.4 评价M-275-P18-M2对小鼠的致病力

3.2.5 测定传代病毒的受体结合特性

3.2.6 传代病毒全基因测序

3.3 结果

3.3.1 H6N1亚型AIV在豚鼠体内连续传的结果

3.3.2 用MDCK细胞繁殖的传代病毒的EID50

3.3.3 传代病毒在豚鼠间传播能力评估的结果

3.3.4 M-275-P18-M2对小鼠的致病力

3.3.5 传代病毒的受体结合特性

3.3.6 传代病毒与原代病毒全基因比对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H9N2亚型AIV鼠肺适应株的获得及其氨基酸位点变化

4.1 材料

4.1.1 毒株

4.1.2 实验动物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1.5 引物

4.2 方法

4.2.1 H9N2亚型AIV鼠肺适应株的制备

4.2.2 在MDCK细胞上繁殖鼠肺研磨液中的病毒

4.2.3 评价JN-P9-2-M1对小鼠的致病力

4.2.4 评价JN-P9-2-M1在豚鼠间水平传播的能力

4.2.5 测定JN-P5-2-M1和JN-P9-2-M1的受体结合特性

4.2.6 鼠肺适应株全基因测序

4.3 结果

4.3.1 MDCK繁殖的病毒滴度

4.3.2 JN-P9-2-M1对小鼠的致病力

4.3.3 JN-P9-2-M1在豚鼠间传播能力评估的结果

4.3.4 JN-P5-2-M1和JN-P9-2-M1受体结合特性

4.3.5 鼠肺适应毒株与原代病毒全基因比对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H9N2亚型AIV鼠肺适应株JN-P9-2-M1反向遗传操作平台的搭建

5.1 材料

5.1.1 病毒

5.1.2 实验动物和细胞

5.1.3 主要试剂

5.1.4 主要仪器

5.1.5 引物

5.2 方法

5.2.1 扩增JN-P9-2-M1的基因片段并处理

5.2.2 处理PBD载体

5.2.3 构建转染质粒

5.2.4 质粒转染和病毒拯救

5.2.5 拯救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5.3 结果

5.3.1 拯救病毒rJN-P9-2-M1的MLD50

5.3.2 死亡率

5.3.3 MDT

5.3.4 发病率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是水禽,通常仅能感染鸡、火鸡、鸭、鹅、野鸟和水禽等宿主,具有种属特异性,很难突破宿主屏障感染哺乳动物和人类。然而,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事件表明,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能够跨越种间屏障,感染人和哺乳动物,对人类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像H6和H9亚型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实验内容及结果,为研究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跨越种间屏障,对哺乳动物致病,以及在哺乳动物间传播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本文应用豚鼠模型,评价一株H6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接触传播能力。A/mallard/Sanjiang/275/2007既能结合SAa-2,3Gal受体,又能结合SAa-2,6Gal受体;M-275能够在豚鼠的上呼吸道复制,在鼻甲骨的复制能力最强,平均滴度为1.5LogEID50/mL~2.5LogEID50/mL,豚鼠的肝脏、脾脏、脑、肠道、肺脏和肾脏都未检测到病毒;M-275能够引起豚鼠肺脏发生病变,但豚鼠在14d观察期内未表现任何临床症状;此株禽流感病毒M-275不能在豚鼠间接触传播。
  M-275在豚鼠体内连续性传代,传播至第七代和第十八代后,病毒仍不能够在豚鼠间传播;传至第十八代得到的病毒M-275-P18-M2对小鼠的致病力明显增强,MLD50为105.25EID50,106EID50的攻毒量对小鼠的致死率是100%,原代毒株对小鼠不致死;根据对传代病毒M-275-P2-E1、M-275-P7-M1、M-275-P16-M1和M-275-P18-M2的全基因测序结果得出,PB2 D701N、PB1 Q687R、HA G122E、NA W233C、M1 D94N、M1Q211R这六个突变位点可能都与病毒在哺乳动物间传播能力的增强无关;而PB2D701N位点的突变,可能是M-275-P18-M2对小鼠致病力增强的原因。
  本文还将一株H9N2亚型AIV在小鼠的肺脏进行传代,得到鼠肺适应株JN-P9-2-M1;JN-P9-2-M1对小鼠的致病性明显提高,其MLD50为103.5EID50,106EID50、105EID50、104EID50的攻毒剂量的小鼠幸存率是0,比原毒提高了至少1000倍,原毒对小鼠不致死;JN-P9-2-M1在豚鼠间的传播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可以偶然在豚鼠间接触传播,原毒JN不能在豚鼠间传播;根据对传代病毒JN-P5-2-M1和JN-P9-2-M1的全基因测序结果,PB2 E627K、HA N313D和HA N496S三个位点可能是病毒对小鼠致病力初步提高的原因,而PA L342I和NA N218T这两个点突变,就有可能是进一步提高病毒对小鼠致病力的关键位点。
  成功构建H9N2强毒株JN-P9-2-M1的反向遗传操作平台,拯救病毒rJN-P9-2-M1的生物学特性同亲本毒株JN-P9-2-M1一致。利用该平台,可以进一步筛选导致JN-P9-2-M1对小鼠表现为高致病性的关键位点,为进一步研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致病性变异的分子机制提高了条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